[摘要] 随着全国两会脚步渐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规划陆续进入实操阶段,加之稳增长、稳投资的力度有增无减
随着全国“两会”脚步渐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规划陆续进入“实操”阶段,加之稳增长、稳投资的力度有增无减,届时一大批基建项目势必会火热启动。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今年国家发改委将推进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内河高等级航道、新建干线机场等新开工重大项目相关工作,确保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郑州至万州铁路、石嘴山(蒙宁界)至中宁公路改扩建、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事实上,从去年10月份起,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批复大量基建项目,释放出明显的稳增长意图。仅以今年1月份为例,国家发改委共批复济南市未来5年3条地铁和轻轨线路建设规划项目、武汉市清山长江公路大桥项目等11个基建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191.79亿元。
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力度将会呈现明显加大趋势。批复基建项目不仅对经济增长有托底作用,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且能够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激发转型升级的活力。
已经落幕的地方“两会”对2015年当地经济稳增长进行了布局,不约而同地谋求扩大有效投资。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发现,多个省市的投资已经从以前偏向重工业和房地产行业逐渐转向基建项目,并确定将推出一批重大基建项目。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开工建设济青高铁、鲁南快速铁路,加快石济客专、青连城际等8条铁路建设进度,启动建设济青高速公路扩容项目,加快建设济南至东营等15条高速公路等。
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被地方政府视作稳增长的利器,尤其在重庆、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以投资驱动确保经济增长的意愿更为强烈。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要抓好一批交通设施项目完成投资270亿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积极谋划贯通自治区东西的高速铁路客运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呼和浩特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建成3个运输机场和8个通用机场,全区民用机场总数达到29个。甘肃、广西、西藏等省份也纷纷释放出今年将加快铁路建设的信号。
基建热潮渐起,但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地区财政收入下滑。在一系列地方政府负债行为的规章制度出台后,地方融资平台收紧,那么,钱该从何来?
地方政府创新投融资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据了解,今后地方基建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政府发债;二是PPP模式,即政府让渡一定收益权,吸引社会资本;三是完全市场化融资,企业和银行风险自担。其中,PPP模式由于可以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中的资金压力,可以提高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率,备受热捧。
在中央出台多项鼓励PPP项目发展的相关政策后,地方政府陆续发布地方性指导意见,PPP示范项目遍地开花。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完成8000多个PPP项目,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产业园区、新城开发以及旧城改造等多个领域。
各省在推动PPP项目上,大手笔频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省级地方政府已披露的2015年PPP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万亿元。经济增速“垫底”的黑龙江省,今年也将面向社会资本推出41个PPP项目。
2014年12月22日,湖南省财政厅向社会重点推出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额达583亿元,示范项目涉及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垃圾处理、保障性住房和医疗养老服务等。四川省紧随其后,推介发布264个PPP项目,投资额约2534亿元,涉及供水、环保、道路、交通等基建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被寄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厚望的PPP模式并非灵丹妙药,不能包治地方政府资金紧张之病。况且,在英国、法国等PPP模式利用相对成熟的国家,也有部分项目因为模式设计不合理等原因搁浅。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理性认识PPP模式,大干快上前要进行全局规划,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项目实际情况,在管理好政府投资的同时,不断持续创新投融资渠道和模式。比如,健全和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创新信用贷款方式,允许一些行业开展预期收益抵押贷款,增强社会资本融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