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怀来湿地博物馆,构筑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8-01 10:26:00

[摘要] 怀来湿地博物馆通过将建筑架空在湿地之上的环状漂浮策略,借助低能耗建筑设计、自循环的水系统,以及装配式建造,构筑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

中国怀来湿地博物馆,构筑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jpg

  每当寒冬即将降临,候鸟便会开启一年一度的迁徙之旅。北京附近最大的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便成为上百种候鸟迁徙经过之地,怀来湿地博物馆便坐落于湿地公园之中。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236种陆生脊椎动物,191种鸟类在此栖息,建造对湿地扰动最小并融入自然的建筑,是怀来湿地博物馆的设计关键。通过将建筑架空在湿地之上的环状漂浮策略,借助低能耗建筑设计、自循环的水系统,以及装配式建造,坚持“微影响、零排放和全循环”三个理念,构筑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

  绿色生态的候鸟之巢

  怀来湿地博物馆是集湿地生态系统展示、怀来历史文化、官厅水库建设历程、科普宣教和专题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博物馆整体设计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结构,采用彩色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供热、供水系统;屋顶为全视野、雨水湿地花园;同时采用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联动系统以及楼宇智能控制系统;室外以海绵城市理念整体布局,整体体现了科技、节能、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

  微影响

  博物馆主体架空在场地之上,并在场地内恢复自然湿地,同时在建筑屋顶补偿湿地景观,使得建造后湿地净损失为零。博物馆以最小占地减少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以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计结合地景化的污水净化处理系统,解决没有雨污水管网的公园水处理。

  简单紧凑的环形建筑形体实现低能耗的被动式设计,钢结构预制装配式使建筑可循环建材比例达到20%,表皮采用的铜板是寿命达100年的健康建材,建筑表皮壶玻璃幕墙通过图案和形式减少对鸟类的影响。

  全循环

  水循环、材料循环、能源循环,三个循环体系,创造零排放、零污染的建筑空间,最大保护湿地的环境稳定。

  水循环—海绵景观

  通过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收集雨水,并利用中水处理实现水循环利用。根据场地没有污水管网的现状,对污水处理采用埋地的处理过滤净化系统,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水零排放。

  材料循环—预制钢结构+可回收材料

  钢结构预制装配式体系采用了标准的表皮单元,建筑表皮设计为涟漪图案的铜板,并将随着时间从金黄色氧化为铜绿色,与环境融为一体。

  针对严寒地区选用体形系数较小的环形,并采用高保温的围护体系及幕墙系统,减少开窗,最大限度减少能源使用。利用湿地公园唯一的能源供应——电能选择了适宜的VRV系统,并使用LED光源照明,设置了薄膜太阳能光伏走廊提供即发即用的电能。

  能源循环—低能耗建筑

  建筑为公共空间和展厅提供了优质的自然采光——公共休息区和湿地景观区采用幕墙,保证良好自然采光的同时获得景观视野。设计了“8”字型楼梯的门厅,根据三维动态的采光模拟实施空间光环境的优化,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建筑公共空间借助天然采光、彩色光伏走廊、异形的主楼梯形成戏剧性的建筑空间。展厅与自然山水景观有对景的视线联系,使得湿地公园广阔的山水成为博物馆最壮观的展品。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中国怀来湿地博物馆,构筑漂浮于湿地之上的候鸟之巢”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湿地博物馆,候鸟之巢,漂浮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