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共一大会址,百年中共党史从这里开始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7-01 16:19:18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红色建筑是百年党史最鲜明的历史见证,一起来看看中共党史开始的地方——中共一大会址。

探索中共一大会址,百年中共党史从这里开始.jpeg

  01 中共一大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一大会址,是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的住宅。7月30日晚,第六次会议正在进行,突然,一个穿灰色竹布长衫的中年男子闯入,朝室内东张西望,代表们问他干什么,他含糊其辞,之后匆忙离去。富有秘密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当机立断:此人一定是“包打听”。于是,众人迅速收拾文件,从前门分散而走,仅留下李汉俊和陈公博二人。一刻钟不到,法租界巡捕房警车开来,严密搜查两个小时,并对二人详加盘问。此后,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提议下,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工作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02 中共一大会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立于1952年。纪念馆原有馆舍系利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建筑。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出席中共“一大”的上海代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所,占地面积576平方米,建筑面积825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一楼一底,坐北朝南,同一式样沿街共两排,以过街楼相连,是一幢临街的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住宅。前门为望志路,侧后门为贝勒路树德里。建筑外墙清水青砖间红砖带饰,砖缝嵌白色粉线; 小青瓦双坡顶,山墙顶部作半圆处理。门罩外方,左右肩部饰巴洛克式涡卷;门楣圆拱形,饰矾红色盾形兼卷草叶堆花图案,两侧砖砌方壁柱落于水泥勒脚之上,黑漆大门配黄铜门环,门框为米黄色花岗岩条石。进门过天井是一间18平方米的客堂,即为当年开会场所。

  中共一大会址原楼于1920年夏秋间建,属典型的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中西合璧,美观大方。高高的围墙以青砖砌成,饰红砖腰线,白粉勾缝。巴洛克式门楣的红色雕花,是西洋的元素,条石门框、黑漆门、铜环,又是中式的风格。(文字来源:《新民晚报》)

  1921年,位于法租界贝勒路(今黄陂南路)、望志路(今兴业路)交叉口的树德里,是一条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弄堂。树德里内有前后两排砖木结构的楼房,沿马路一排五幢石库门房屋,门牌号依次为100、102、104、106、108号(今兴业路70号至78号),各自独门出入,都是一上一下的单开间房屋,各有一个大门和天井。

  该建筑建于1920年秋。建成后不久,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租用了其中的106、108号作为寓所。他们将两幢房屋从内部打通,成为一家,人称“李公馆”。前门通常不开,日常出入的是108号后门,客厅设在106号。一大的会议就在客厅举行。

  该幢建筑被称为公馆,主人当然是有身份的。李书城是辛亥革命的老将,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顾问、北京政府陆军总长,参加过护法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李书城曾任国家农业部部长。

  03 中共一大纪念馆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会址按纪念馆原貌修复,室内布置维持了当年的原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内还辟有三个陈列室展出我党创立时期的史迹和文物。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共“一大”会址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1996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实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新建筑的外貌与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占地面积715平方米。地上一层为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贵宾厅。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1999年5月27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在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纪念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专门为扩建工程竣工开放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馆近50年来,征集、收藏的文物3.8万余件,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近一千万人次。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探索中共一大会址,百年中中共党史从这里开始”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中共一大会址,百年中共党史,建党百年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