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另一种方式焕然乡村新的生机,让建筑空间作为一种媒介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5-18 14:06:57

[摘要] 传统建筑以江南民居融合一定徽派语汇风格为主。蒋坝古镇的项目即在古镇中心区位置自然介入,力求融入古镇肌理,振兴古镇活力。

以另一种方式焕然乡村新的生机,让建筑空间作为一种媒介.jpg

  前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关系与乡村内部的变迁塑造了当代乡村从产业功能、人口结构到形态风格的复杂性与混合性,推动建筑师在乡村建造活动中的多元化探索。

  对于江苏省淮安市蒋坝镇来说,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农牧渔业等传统行业的衰败,那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古镇到城市去发展,曾经繁华的古镇风光不再,乡村空心化严重,人口大量外流,居住人群年龄结构老化单一,曾经的古镇基因更是彻底被遗忘和丢弃。古镇急需振兴改变,作为江苏省政府重点的乡村复兴计划示范性工程,本项目更是一次关乎于乡村大环境的社会实验。

  在此语境下,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嚮往”。“嚮”是“向”的古汉字,所包含的意思是从乡出发,着眼于“乡土”所包含的在地性。

  从乡土本体性出发,关注乡村传统材料、结构、工艺的传承与演进,以及现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社会宏观性出发,推动乡村产业、组织、文化的发展。综合来说,我们期望以建筑设计微介入的方式触发乡村的全面振兴,完成一次与众不同的乡建实验。

  文化寻根

  蒋坝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洪泽湖大堤最南端的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和交通要道,历史上这儿就有“十里听响,五里停舟”之称。乾隆曾两次南巡至此,留下御笔“信坝碑”及“信坝碑亭记”两块碑文和动人的卧虎坝、黄罡寺的传说;美食众多,其中的鱼圆更是被乾隆帝誉为“天下第一美食”。

  蒋坝古镇的原始空间肌理是以小体量建筑自由生长而形成的西依洪泽湖东接生态田园,南北贯穿水道,中间穿插若干湿地的整体格局。传统建筑以江南民居融合一定徽派语汇风格为主。本项目即在古镇中心区位置自然介入,力求融入古镇肌理,振兴古镇活力。

  设计介入

  在整个设计建造过程中,设计遵循两条平行的路径:

  一是对蒋坝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梳理与当地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复杂地形、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相适应的空间型制和稳定的建造特征,为保护传统聚落风貌提供设计依据;

  二是结合传统及当下的消费习惯及趋势,重新梳理小镇的商业及旅游业态。

  新设置的村民活动广场为古镇居民提供了新的“村庄活力源”,新的空间形式、建筑材料和传统的建筑语言在这里碰撞融合,新与旧交织散发出了新的乡村魅力。建筑空间作为一种媒介,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化连接。

  古韵再造

  在延续传统营造方式的同时,给建筑注入时代性的表情,体现传统建筑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自然生长,如:将现在立面与材料编制在传统立面语汇中,形成折中形态;传统花格窗的现代构成方式,形成既古非古的有趣玩味状态。

  在适当的位置,用木与玻璃还原原汁原味的传统花格窗样式,在建造上不受传统木结构的约束,形成了更多的立面建构可能。

  废料新生

  利用场地拆除的废料,如:瓦片、青砖、木材、石板、陶罐等,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组合,焕然新的生机。

  将废弃瓦片、石板、青砖等组成独特的地面铺装,以此焕发新的文化记忆。

  瓦片的花样式砌法,搭配青砖和木板,形成栅栏、花坛、花格窗等形态。

  青砖的花式砌筑,通过在平面立面的方向、凹凸等变化砌出花纹形状。根据漏空部位的多少,大小,位置,可以将花式砖墙具体分为,漏砖墙,漏窗墙,砖花墙等几种形式。在景观短墙、建筑立面等部位传达匠心建造文化。

  本项目自建成之后,游客们蜂拥而至,不仅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也改变着当地村民对建筑的认同感和价值判断。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大量回流,多种业态不断引入,源源不断的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加上政府的鼎力支持,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

  如今的蒋坝古镇,又渐渐的恢复到了曾经的荣光岁月。

  后记

  每一个古镇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

  无论是同里的宅弄

  还是是周庄的拱桥

  文中古镇亦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

  这种印记变得越来越模糊

  银杏广场的建设

  正是试图将古镇旧有的文化基因重塑

  加以重新演绎

  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上就是建筑界施工频道为您带来的“以另一种方式焕然乡村新的生机,让建筑空间作为一种媒介”内容,建筑界建筑施工频道分享更多施工知识来帮助你学习施工技巧,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美丽乡村,示范性项目,乡村振兴建设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