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大师为何不如建筑大师出名?规划的美难以被直观感受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4-26 14:24:40

[摘要] 谈起建筑大师,人们总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城市的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为何?

规划大师为何不如建筑大师出名?规划的美难以被直观感受.jpg

  城市规划“看不懂”

  提起巴塞罗那,人们往往会想到建筑师高迪和未完成的圣家堂,而不是这座城市的主规划师伊尔德方索·塞尔达;提起浪漫之都巴黎,则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却鲜少有人知道是因为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大刀阔斧地规划与改造,才有了今天的巴黎。

  与此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北京的大裤衩、广州的小蛮腰作为城市地标引发民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阿那亚海边孤独的图书馆引爆网红流量;建筑作品走红让建筑师名利双收。但哪怕一座城市被评为网红胜地,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打卡,却好似与该城市的规划师们毫无关系。

  谈起建筑大师,人们总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城市的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

  为何规划大师不如建筑大师出名?

  01 做规划的建筑师们

  虽然从空间角度而言,城市的概念广于建筑的概念,但规划的起源确实晚于建筑。早期的城市规划从属于建筑学,与城市相关的规划任务几乎都落在了建筑师头上。这也直接导致早期的许多城市规划理念,都是由建筑师提出的。

  例如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与发展奠基人的勒·柯布西耶,作为《雅典宪章》的起草人之一,他却更多是因为朗香教堂、萨伏伊别墅、马赛公寓等一系列建筑作品而被人们熟知;

  以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闻名的赖特,提出了著名的“广亩城市”理念,即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而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则主张以“有机疏散”理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的问题,并将其实践于赫尔辛基新城……

  在我国,梁思成被尊称为伟大的建筑学家及建筑史学家,人们赞扬其对传统历史建筑保护所做的努力,却忽略了先生也曾参与北京市都市计划,在规划领域亦有杰出贡献。

  他与我国著名规划学家陈占祥共同起草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在尽可能完整保存北京旧城遗址的基础上,对北京新行政中心的落位进行了规划。该规划虽未能实施,却对历史名城保护性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而在当代,建筑大师染指规划项目的情况屡见不鲜。如SASAKI、MVRDV、福斯特、BIG等一系列建筑大师们,都参与过不少代表性的规划项目。但毫不意外的是,他们更为出名的还是建筑作品。建筑大师的身份强势压倒了规划师的头衔。

  02 城市规划“看不懂”

  今年年初,一部名为《我是规划师》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在大家还在好奇这部纪录片会从什么角度体现规划师风采时,该片的简介中就已经明确“这是一档见证北京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复兴的经典栏目,还是一档市民共建美好家园、市民喜闻乐见的民生栏目”。

  所以,规划等同于旧城更新?这不相当于将建筑师等同于室内设计师,定义过于片面。

  但其实也不难理解,不管是《梦想改造家》,还是《暖暖的新家》,建筑,特别是室内建筑的改造类节目都更受民众欢迎。原因很简单——“看得懂”。

  不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不需要懂什么是“解构主义”,或什么是PVC材料,也能看得开心。房间内部的构造肉眼可见地提升了,装修变好看了。这样从“丑”到美的改变过程符合人类的天性,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愉悦感。

  建筑本身亦是工程与艺术的联结,建筑之美容易被民众理解。不管是古代庭院的镂空浮雕、还是时尚现代的摩天大楼,小尺度场所营造的空间感能让人直观地体会建筑之美。这也是近几年网红建筑、场所频出的原因。借助社交媒体的东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们依靠作品迅速出圈,被民众所熟知。

  但规划的美则难以被直观感受,从人的尺度出发,观众们很难拥有“上帝视角”俯瞰整座城市。哪怕借助如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在为巴黎规则的辐射型路网、柏林整齐的街道立面、紫禁城雄伟壮观的中轴线感到震撼时,也难在第一时间与城市规划扯上关系。观众更多地认为,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一切,是城市风土与文化的体现。

  03 你们的规划,大家的城市

  提及大师,必定会提及代表作品。规划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随着学科的发展与提升,对项目成果专业度和精细度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几百年前,由一名大师主导规划一座城市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并且,规划在某程度上与政策挂钩。许多高级别的规划师也仅是主导、协调或参与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不敢贸然将规划说成是属于某一个人的作品。

  与建筑相比,城市具有更强的“公共性”。这也解释了“公共参与”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某些情况下,建筑师可以将作品“据为己有”,作为个人风格、艺术审美倾向,甚至情感表达的体现。但城市是给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使用的,规划师对其不具有任何私人的情感倾向。

  除此之外,规划的实施与落地,需要漫长的时间。许多纲领性的规划文件,是先制定大的发展方向,然后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其间跨度十几年到几十年都有可能。自然不会像建筑一般能较快速地看到作品。

  并且好的规划,必须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逐步演变与调整。如果说建筑设计的后期服务是十,那规划的后期服务则是一百。顺应当下城市现状是必要的。

  这也导致了当代城市规划教育,会更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从设计、统计、地理信息、法律法规到社会学科,均需涉及。这样的要求注定了现在的城市规划,必定是由一支配备完全的团队来协作完成。

  在规划领域,需要许多术业有专攻的专家人才,并不需要所谓的大师。

  无论是建筑师,还是规划师,其成果必定需要面对使用者的检验。大师称号仅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的成就,与渊源流长的城市进程相比,好比过眼云烟。只有提升职业技能,打磨出好的作品,才无愧于大师的称号。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规划大师为何不如建筑大师出名?规划的美难以被直观感受”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规划大师,建筑大师,城市规划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