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在“山坡地形”中建造起来的校园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4-24 10:11:00

[摘要] 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在有限的用地内,如何最大限度地顺应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规划功能布局,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形成建筑、景观、山地有机融合的多样化的校园空间环境

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在“山坡地形”中建造起来的校园.jpg

  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是“深圳新十大文化建筑”之一。2020年秋,CPC建筑设计有幸参加了该项目的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竞赛共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四名。CPC建筑设计作为唯一一家独立参赛的单位,作品获得该国际竞赛二等奖。

  从公开报名的37个团队中突围,提案成功进入前五名,到与其他4家入围团队和4家受邀团队一起进入第二阶段的方案博弈,荣获国际竞赛二等奖,每一步,都考验着CPC建筑设计团队的协作和创造力,也彰显着团队的专业实力。

  我们坚持以研究为导向的设计方式,不仅关注项目工作的广度,更重视工作的深度。在本次短暂的竞赛中,我们非常投入地将创意校园空间与基地原生态环境进行了结合,为此,我们公开本次竞赛的方案,希望为政府、业主以及关注教育及教育建筑设计的人们,提供一次开放性思考的机会。

  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位于深圳市大空港地区,项目紧密结合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对创意设计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聚集世界级设计大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性、实践型的设计学院。

  基地三面环山,一侧面海,总用地面积为约35万平方米,其中有约8万平方米是不可建设的农林和其他用地。同时,项目要求预留4万平方米的发展预留用地,因此,实际可建设范围的用地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

  在有限的用地内,如何最大限度地顺应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规划功能布局,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形成建筑、景观、山地有机融合的多样化的校园空间环境,在设计的开篇,就埋下了伏笔。

  适应性的规划

  规划系统地考虑了校园功能要求以及地形环境的制约因素,在经过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后,确定用地的自然状况、景观条件以及地质与坡度等,并充分分析其地势走向、坡度及水文等情况,在规划结构、功能分区、交通系统、空间系统等方面与基地环境取得最大程度的协调。

  (1)规划结构与山地形态融为一体

  根据山势分水线、汇水线,确定适宜建设的范围,并依山体走向,规划校园活力轴线——创新学术走廊,高效组织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场地等。创新学术走廊是一个标志性的线性连续空间,空间灵活,室内外交错,承载着多重使用功能。

  主入口处,以图书馆作为轴线端景的大尺度长方形空间,配合地形变化远眺山顶,让绵延无尽的自然地景成为创意永恒的象征。

  (2)功能分区结合山地地形

  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依功能特点与地貌特征,以实现整体协调,建筑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的影响。

  教学区作为学校主要功能的载体和形象,功能单元面积较大,选择地形变化较小、空间相对开阔的区域布置,有利于营造生态、积极的校园主体园林空间。学生宿舍区及教师公寓区利用地形较为复杂的用地进行灵活布置。主入口处的平缓坡地,预留给体育运动区,以避免过量的挖山和填土破坏和浪费基地的生态资源。

  (3)立体交通系统顺应山势

  由于山地地形的变化削弱了校园道路的连贯性,所以设计根据场地特点及对外交通联系,采用灵活的方式,设置三层交通体系,分别为山林生态层、校园生活层和社区交流层。三层交通相辅相成,共同打造高效丰富的校园通行体验。

  有机的建筑与空间

  (1)依山就势

  校园内建筑组群的布置,力求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及使用的高效。设计中,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使建筑相对聚集,减少对山体的侵占;另一方面,使建筑顺应山势适度拉开距离,实现建筑与山地景观的融合。

  依山体走向的创新学术走廊串联起灵活布置的功能区域,形成建筑组团和连续的线性空间,营造了多样化的外部空间和良好的交流氛围,在总体上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效果。

  教学楼建筑形态依山势层层退台,层层递进,形成丰富多彩的室内外空间。

  实验楼位于教学楼与运动场之间,根据地形,设计将实验楼抬高,使其与教学楼关系更加紧密,同时首层架空,将道路与运动场用“大草坡”连接,该空间可供师生在此交流、思考。

  (2)有机接地

  为了避免建筑接地面的方式与山地的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设计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大量剖面设计,以验证建筑生态合理性,避免出现大量的土方开挖和生硬的挡土墙。

  建筑采用架空的方式,以保持基地原有的生态,在建筑低层塑造丰富的环境界面,并且形成不同标高的多层次山地空间。

  (3)空间交融

  作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高校,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应该是一个碰撞灵感的创意聚变社区。区别于传统按学科划分功能的模式,设计将工作坊的工作流程作为功能布局原则,采用双螺旋结构,缩短流线的同时,最大程度促进学科交融,实现创意聚变和创新生产能级跃迁,为未来科技企业,时尚领域提供创意设计人才。

  原生态的景观

  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已形成和谐、稳定的结构,为了尽量避免打破其自身的平衡,在设计中我们提出 “曲水雅集”的全域景观策略,结合规划实现全地表景观设计,并严格控制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保证校园景观结构及功能配置的完整性。

  保留主要水域,沿汇水线设计景观水道;雨季可用于泄洪;非雨季呈现旱溪景观,与交通体系相映成趣,迎合地表生态。

  利用自然条件设置景观节点,保留原始树林;并结合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设置架空于地面的慢行系统和运动场地。

  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对以下两方面进行了重点思考:

  (1) 创新学术走廊的前瞻性

  创新学术走廊的提出与设计是基于地形因素,作为承载动态展览和活动功能的空间,它们应该如何被创造性地激活,以支持多种多样的当代艺术形式?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灵活而具有前瞻性的空间,使其成为当代创新创意行业变革可能性的一种催化剂。

  (2)主入口空间的场地与意义

  主入口空间,作为连接校园与自然环境及城市的重要媒介,如何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同时,高效地利用,并打造标志性建筑,凸显设计学院的气质?

  设计根据地形调整建筑形态,将入口广场对景处的图书馆展览馆体量上下分开,图书馆置于上层空间,有较好的观景视野和更加安静的环境,展览馆及会堂布置在下部,靠近入口广场和车行出入口,方便对外开放,交通便捷;同时结合学术走廊,可将展览空间延伸至入口广场,模糊室内外界限。由此,建筑形态天圆地方,城市与自然环境既可以视线贯通,同时也将保留水塘的水引至广场,流觞曲水,特色尽显。

  行政楼位于入口空间的南侧,结合入口台阶广场,层层退台,形态凸出,使空间和建筑形态丰富,更好地与凤凰山景观相融合。

  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面对来自城市生态、文化生态、产业发展与设计教育三方面的挑战,但还是大胆地坚持了大尺度地景校园空间的主张,希望以一种建筑对山林景观的救赎,保留部分原生态的自然场景,成为师生读书散步和讨论的生活场景,为“创新创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在“山坡地形”中建造起来的校园”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山坡地形”校园,深圳文化建筑,校园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