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3月5日,“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看看北京城市更新制度与体系变革。
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
北京城市的更新经历过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30年中,城市更新改造的对象主要为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在这期间尽管一些珍贵的历史建筑被拆除,但是城市结构形态未发生巨大的、本质的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引发城市的空间重构,“建设性破坏”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主要问题。
从1990年代开始,北京市采取“推倒重建”的更新方式进行危旧房屋改造,城市空间快速置换。这也引发社会各界开始思考城市更新中的旧城保护和被拆迁居民的参与问题。
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快速向外扩张,也带来了住房紧张、土地资源稀缺、用地结构混乱、历史风貌破坏等问题。老城区大量住宅区年久失修,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亟待老旧物业改造、困境资产盘活、落后产业升级。
过去五年,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构建起首都规划的“四梁八柱”,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提供了规划引领,也确立了北京“控增量、促减量、优存量”的城市更新思路。
有别于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城市更新面临的历史文化片区的改造工作巨大,需要立体化地进行保护与更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与老城更新、新建筑建设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如何在守护老城韵味和为老城注入活力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发展的焦点。
2019年,《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出台,从技术上规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020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批复中提出,注重老城整体保护、注重街区保护更新,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相互促进,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根据街区功能定位和风貌特征,分类施策,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有序推进高质量街区保护更新。
2021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对“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指出,对于破坏历史格局、街巷肌理、传统风貌,以及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物,区人民政府、产权单位可以依法通过申请式退租、房屋置换、房屋征收等方式组织实施腾退或者改造。
此外,以劲松街道改造为样板的老旧小区改造,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中。3月22日,北京召开城市更新专项会议,要进一步推广“劲松模式”“首开经验”,加快完善政策标准,改出新机制、新面貌。落实好市属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支持央产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已经正式通过。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北京千年古都的保护与更新,坚持‘保’字当头”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