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香港西九文化区内,M+博物馆大楼的建设正式完成,它是亚洲首个全球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责建筑设计的是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主楼呈现倒T字型。
博物馆是让展品与观众相遇的地方,而使他们相遇的重要工具之一便是建筑本身,好的建筑设计和艺术品一样应当被欣赏,而无等级之分。
3月12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西九文化区内,M+博物馆大楼的建设正式完成,它是亚洲首个全球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致力于收集、展示和诠释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和动态影像。
负责建筑设计的是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de Meuron),TFP Farrells 作为本地合作伙伴,并由 Arup 担任工程顾问。
在 2013 年的国际建筑竞赛中,Herzog&de Meuron 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一同入围的还有SANAA、Renzo Piano、坂茂、Snøhetta 和东洋伊藤(ToyoIto&Associates)等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
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M+ 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外形,成为了维多利亚港天际线独一无二的一部分。
塔楼外立面还设有一个LED系统,从附近的玻璃和钢结构摩天大楼中脱颖而出,与香港城市景观形成视觉对话。
实际开发的建筑物分为两个部分,倒 T 字型的主楼以及后方的电影院以及用于修复和存储艺术品的建筑。
政府共投入 27.9 亿美金(约 181 亿人民币),项目总占地面积为 65,000㎡,其中包括 33 个画廊的 17,000㎡ 的展览空间。
此外,它还包含 3 个电影院、学习中心、研究中心、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吧、休息室和办公室,以及可欣赏维多利亚港壮丽景色的屋顶花园。
这个倒 T 型的主楼有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整个工程的起始点——位于底层的 Found Space;二是 Found Space 上面的博物馆入口平台;三是依附于平台的展览空间;四是上方垂直于展览空间的办公塔楼。
接下来,就让我一起走进这座建筑,看看到底精彩在何处!
项目坐落于机场快线隧道之上,官方原本提议只要在上面浇一个三米厚的水泥板,把它盖住就行了,但 Herzog&de Meuron 可不会轻易认栽。
设计团队干脆在铁路隧道周围的开挖产生了一个“the found space”,为建筑提供了一个锚点,也让整个博物馆的体验更多面化。
围绕这条隧道的底层空间包含了小剧场、商店、咖啡厅等空间,在 Found Space 中也可以举办一些展览,兼顾了多种功能。
一楼作为到达楼层,主要的公共功能都汇聚于此,博物馆大厅、商店、临时展览空间、礼堂,学习中心分布在各处。
楼板上的垂直切口带来自然采光,视觉上连接了博物馆的各个楼层。
开阔的混凝土空间呈现出简约干练的视觉效果。
外立面用到的陶瓦也延伸到了这里,为室内增添了一抹绿色。
博物馆的二楼是主要的展览空间,从它的布局,路径设计、各个展厅的开口、地板、天花板,甚至材料都由设计团队和 M+博物馆团队一起构思而成。
传统博物馆的布局比较局限,观众从入口进入,在大厅了解一些信息,进去逛完展后,再到一旁喝杯咖啡可能就结束了,而设计团队希望创造一个开放的展厅,多重设施带给参观者丰富的观展体验。
三楼屋顶花园给参观者提供了户外活动的空间,在这里也可以欣赏到对岸壮丽的城市景色,也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慢慢思考。
除了各个楼层的介绍,M+还有许多为人称道的地方。比如因为项目就处在机场快线隧道上,因此在建造过程中不可以有任何物件压在上面,所以建造了巨型的桁架,使大楼可以建于其之上,这种做法在香港也是第一次。
M+的外立面也值得一说,立面不是由典型的铝或者玻璃材料,而是陶瓦制成的预制单元。
既可以遮阳,又创造了通透的外观。
上面覆盖的 14 万块陶瓦,以水平的百叶窗结构布置,百叶窗的凹槽内嵌有 LED 灯条,瞬间将外立面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屏幕之一,高 65.8m,长 110m,用来展示艺术讯息,在夜晚尤其亮眼。
这些陶瓦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由天然的矿物成分制造,经过一系列步骤,显现出迷人的暗绿色。
通过一系列品质查验后,再仔细包装运到中国组装成预制组件,然后再进行幕墙系统检测实验,以检测幕墙的柔韧性、抵御风速、雨水以及空气的能力。
无与伦比的色彩、质感,为混凝土建筑带来了生命力。
说完外立面,咱再来看看室内的木纹混凝土板,师傅们先是将木材抛光,再把脱模剂涂在木材上以获得其纹理。
最后的效果着实惊艳,即便是混凝土,也可以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现在建筑已经全部完成,期待下半年正式开放,与我们见面!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耗资181亿,鸟巢设计师香港造了倒T形......”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