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按照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韶关市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2021年1月4日,广东韶关高新区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召开,发布“三地六大板块”近2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全面释放科技创新机遇,吹响全力加快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结号”。广东韶关高新区管委会依托莞韶大厦,打造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助力电子信息等不同领域企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这是韶关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2019年,韶关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按照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韶关市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同时,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契机,加强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共建、体制机制对接,有效融入“双区”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2020年前三季度,韶关市地区生产总值991.07亿元,同比增长2.3%。
加快融入“双区”建设。一是加快交通融入。韶新高速、韶关丹霞机场、韶关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韶关市辖三区、翁源县、新丰县纳入广州都市圈范围,基本融入广州“1小时生活圈”。与广州港集团合作共建韶关港,实现千吨级运输船舶从大湾区港口直达韶关港。二是推动产业对接。深圳华为数据中心、深圳宝能旅游物流等龙头项目落户韶关。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广州市高校在韶关设立了新型研发机构。韶关市34家企业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三是实现机制融入。韶关新区作为对接“双区”先行区,在交通、产业、科技等方面开展合作。“广韶同城”“深韶对接”和“莞韶对口帮扶”加速推进,打造韶关南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平台。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韶关市深入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和工业技改3年行动计划,构建以钢铁、能源、有色冶金、烟草等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六大新兴产业为新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2:33.6:53.2。韶钢智慧中心实现了铁区和能介生产的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和大数据决策。华韶数据谷、华南数谷(一期)落户“华南数谷”大数据园区,成为全省9个数据中心之一。“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景区加快建设,全市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屡创新高。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韶关市着眼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加快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6家,R&D投入占比达1.45%。推动乳源、乐昌产业园孵化器建设,推荐华科城、华工众创空间、众投邦科技众创空间申报省级孵化器。组建了中科院稀土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等,正筹建广东省高性能电极材料创新中心。同时,韶关市加快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华南装备园、始兴马市工业园、新丰食品园、翁源华彩二期等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加快推动产城融合,打造韶钢厂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推动丹冶绿色冶炼升级改造和韶冶现址转型升级及有色金属新型功能材料基地建设,助力实现“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
筑牢北部生态屏障。韶关市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市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实施分类控制。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支撑体系五大体系建设。韶关市积极配合广东省开展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29.5万亩,投入10亿元实施24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全市有林地面积12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19%,森林蓄积量9260.5万立方米,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韶关市商事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数字政府”改革全面推进,“一门式一网式”系统延伸到所有镇村,“全市通办”服务、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100个、40个工作日内。下一步,韶关市将继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建设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建立三张清单和五大基础数据库,完善“粤省事”和“粤商通”韶关专版,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全程电子化和网办、全流程“证照联办”“一网通办”,推动实现更多“秒批”和“无感申报”。
以上就是建筑界新闻频道为您带来的“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工程,韶关加速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内容,建筑界新闻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热点的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