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场馆设计师张利:让城市空间进一步解放人体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12-14 13:28:47

[摘要] 记者专访了北京冬奥场馆首钢大跳台和崇礼太子城跳台滑雪场地的设计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与他畅谈了在设计和建筑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和探索。

冬奥场馆设计师张利:让城市空间进一步解放人体.jpg

  北京冬奥会场馆将于今年年底陆续竣工。体育场馆作为有形的奥运遗产,如何在完成冬奥会竞赛使命之后,继续发挥体育功能甚至其他功能?如何恰如其分地成为城市生活中的有机部分?本报专访了北京冬奥场馆首钢大跳台(别称“水晶鞋”)和崇礼太子城跳台滑雪场地(别称“雪如意”)的设计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与他畅谈了在设计和建筑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和探索。

  记者:你领导设计的首钢大跳台“水晶鞋”和崇礼太子城“雪如意”已经陆续亮相。两个建筑都呈现了强烈的中国文化符号,你希望两个建筑在各自的环境中展现什么样的效果?

  张利:无论是“水晶鞋”还是“雪如意”,鉴于其运动竞赛场地的特殊属性,赛道曲线均有固定标准,建筑外观设计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需要在实现这个标准赛道曲线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实际上可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当赛道曲线确定之后,基本的建筑外观轮廓也就形成了。我们对大跳台外观有过几个设计考虑,最后采纳了一个曾经负责首钢厂房建设的老首钢人的建议,选择了一个相对轻盈的类似于飘带的方案,以与原有的沉重的工业建筑风格形成对比。因为跳台滑雪运动的小众性,在北京申冬奥时就表示在场地最上部留有一个建筑用作俱乐部或餐厅,以便提高场地赛后利用率,顶峰圆形建筑加上下面的曲线赛道,很自然形成了中国如意的形象。

  记者:过往的体育建筑更多是强调其实用性,在建筑形式上相对不是很刻意。作为一个强调“建筑是抵达他人的行为”理念的建筑师,你希望通过“水晶鞋”和“雪如意”的设计向公众传达什么理念?

  张利:大跳台和跳台滑雪这两个项目具有共同特性——高速、炫技、极具视觉冲击力,在世界各地都是年轻、时尚的符号。举办比赛时运动本身是最美的,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更好地展示运动项目年轻时尚酷炫的特点,便于观众更好地认识这两项运动。普通人体验这两项运动的可能性不大,没有比赛的时候场馆的运动属性将减弱,这两个场馆便成为当地公共艺术的标识物融入周边环境,为人们提供可以运动休闲消费逗留的场所,提供多元化的城市功能。目前首钢园区已经开始聚集运动、极限、文化等活动,形成了年轻时尚极限酷炫的概念。

  记者:一个具有强烈功能性的体育建筑如何在完成其功能的同时,实现其他更丰富广泛的边际功能?使建筑不仅仅是建筑体而成为当地居民生活场景中的一个存在并产生持续影响?

  张利:传统的体育建筑专门指举办大型体育比赛的建筑,现在出现一个倾向——把所有的建筑都看成体育建筑,也就是所有的建筑都应该提供一种可能性,让处于其中的人活动起来。我们曾经参与设计的项目就是把坡道、人的慢行系统以及与户外交互的部分串接在一起,让运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大型的体育建筑还是要关注更加亲民的需求,例如五棵松体育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经营,一年有273场活动。未来我们的建筑会更多具有运动属性,具备移动性和友好性。体育建筑会向普通建筑靠近,具备功能上的韧性,怎么用都行。

  记者:通过深入参与冬奥会场馆的设计和建设,对冰雪文化或体育文化、对建筑文化有没有新的理解?

  张利:我近来在教学及国际交流时越来越聚焦到一个话题:人体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即城市空间怎么能进一步解放人体,让人如何通过更自由舒展的方式提升身体对城市空间的记忆和体验。对于这个方向国际上很认可,这个研究的提出与我5年前开始参与北京冬奥会工作关系巨大。在设计场馆的过程中我发现冬季项目竞技部分特别看中运动员身体与场地的关系,运动员的发挥对场地的依赖性较强。通过了解这个关系,我发现城市中很多可感知和创新的方面,在后来的设计中我们也尝试采用新的观念表现部分细节。

  通过体育场馆设计的启发,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开始认识并推动一个概念:城市人因工程学。在城市精细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很具体的解决方案。

  我之前不太了解冰雪运动,通过参与冬奥会工作,认识到冬季运动特别是滑雪可以把人带到户外,离自然更近,扩展了人的生活半径,有助于进行人工聚集环境和完全自然环境的切换,满足人的需求,日后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建筑界为你带来的,“冬奥场馆设计师张利:让城市空间进一步解放人体”的内容。建筑界人物频道分享更多建筑师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冬奥场馆,设计师张利,城市空间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