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建筑吸引大众眼球,但能否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11-23 10:47:47

[摘要] 近些年,“打卡”“网红”建筑不断涌现,新场的千年古镇是现在年轻人作为文化人中意的选择。年轻人纷纷涌入乡村,对乡村振兴而言,网红建筑究竟能做什么,又做不到什么?

“网红”建筑吸引大众眼球,但能否助力乡村振兴.jpg

  近几年,江南水乡不仅擦亮了美丽面貌,也时不时诞生一些“打卡”“网红”建筑,吸引大众眼球。年轻人纷纷涌入乡村,正在拉动乡村的经济和相关产业。

  那对乡村振兴而言,网红建筑究竟能做什么,又做不到什么?

  我们以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和浦东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刚刚结束的“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入围的几个乡村案例为视角,探讨好的乡村建筑,对乡村振兴的拉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稻田里的“秀场”

  大治河悠悠流淌,两岸坐落着新南村与新场古镇。多少年来,淳朴的村民们躬身耕耘着这片土地,桃树簇拥,稻田片片,但经济落后。

  “70后”漫画家、广告人王峰来到这里,打破了村子的平静。王峰在家中排行老三,昵称“三哥”,著有哲理漫画集,在陆家嘴还经营着一家“慢生活”咖啡馆,交友广泛。

  他在新南村一片广袤的稻田里搭建了一个简易木头舞台:一条直线+一个方块,给它取名“大地秀场”。大地秀场以天为幕,以田为景。空中俯瞰,线条简洁至极。实地望去,也不过是一个木头方块而已。风吹稻浪,大自然成为它最好的装饰。

  三哥挂上几条幕布,邀请城里的三五好友,在秀场举办音乐会、舞台剧,给村民们播放露天电影。在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照片,再写一个漂亮的文案,招募更多网友前来参加下一期活动。没想到网友们真买账,陆陆续续过来,在木头方块上“玩耍”。大地秀场,成了前往新场古镇“打卡”的“网红”拍照点之一。

  然而,说得再好,这个网红舞台的本质就是一些年轻人在乡村的文化试验,活动也不是天天有,那它能给这个村子带来什么呢?

  大地秀场的背后,其实是人。

  2年前的丰收季节,朋友带着活跃在繁华陆家嘴的三哥来新南村吃桃。那天阳光正好,桃子美味。王峰突然动了心思:不如在这里常住。

  他花了50多万元,改造了一幢3层楼的农民房子,租金一年约2万元,签了15年。房子的前后都有院子,可以种花、种菜、观河、发呆。他邀请自己的朋友们,设计师、艺术家、摄影师、媒体人等来新南村玩。有摄影师拍了一组“新南八景”,也有朋友来开展乡村调研。

  三哥发现村里的桃子美味,却滞销。他便雇了几个村里人收购新南村的桃,桃贩3元一斤,他出5元来收购。他又出了每斤1元的价格,请老农们筛选出品相较好的优质桃,以高于市场平均价的价格,通过微信等私人渠道卖。第一年就卖出了2万斤桃,惊呆了新南村的桃农。

  第二年,桃农们纷纷带着自己的桃子主动来找三哥,但他们也知道,“三哥只要品相好的优质桃”。

  到了冬日,有村民送他一袋矮脚青,味道妙极了,三哥久久不能忘怀,以“矮脚先生”为名,为矮脚青写自传,结合新场桃源特色,说它是“一棵走了桃花运的菜”,再通过自己的微店售卖。50元1箱10斤的矮脚青,农民觉得“戆大”才会来买,结果网上来了几千个“戆大”下单。新南村的矮脚青一下子成为时髦礼品,专属礼盒上还写着“来自新场,桃树下生长”。

  老傅,则是三哥挖掘出来的另一个“供应商”。他骑着三轮车,常常从三哥的房子前路过。彼此打个招呼,一来二去就熟了。某天,老傅给三哥带了点走油肉。三哥一尝,真美味,顿时来了兴趣,主动跟着老傅去批发市场挑肉,在灶台旁观摩走油肉的烹饪过程。原来,肉是“三肥两瘦”还是“两肥三瘦”、几分热下油锅等,门道很多。

  此后,一篇走油肉的推文在三哥的客户群里出现。新南村的走油肉一下子有了新市场,一个冬天卖出几百单。此外,还有胖嫂的酱菜等。三哥准备挖掘乡土的酱菜产品,让前来游玩的城里人体验酱菜的制作流程。

  美丽老家,我们一起回家

  “我并不是来做民宿、农家乐和电商的。”王峰说。

  上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不多,新场的千年古镇是他作为文化人中意的选择。他想探索乡村“艺术家工作坊”的模式,也就是文创+乡创。把城里的人带进来,把村里的东西用高附加值的文化包装,再带出去。亲子教育、采摘活动、团建、文化演艺等,大有文章可做。电商、活动、大地秀场只是一些小尝试,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如,成功卖桃之后,三哥推出了新计划,让城里人一年花2000元,认养新南村的桃树。认养者可以每周观看桃树生长情况,享受一场专属的“桃林雅集”。活动口号是“认养一棵桃树,‘桃’你一年欢喜”,甫一推出,响应者众。

  大地秀场,也不是随意的简洁。如果建一个美术馆、展示馆,在农村会有多少人来?利用率真的高吗?乡村的文化空间,其实不需要太贵,因地制宜,开放,可复制,可移动,更加符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就是办秀场背后的用心。

  如今,三哥屋子的隔壁就是新南村乡村创客中心。有30多位青年回乡创业,内容涉及广告媒体、土布设计、亲子教育、自然教育等内容。新场镇政府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还有回乡政策给予补贴支持。

  新场镇政府工作人员坦言,村子里还是老人居多。好在这里生态不错,农田河道,景色宜人。三哥来了以后,带动了些许产业和文化氛围,以他自己的资源,增添文化附加值,把农产品带出去。有了文化氛围,就吸引了年轻人回乡。政府能做的,是服务好这个平台,比如完善交通,规划停车设施,治理河道,保护大环境。而小空间则由专业人士打理。

  千年古镇新场,是这里独特的文旅资源。如今,新南村开发了一个活动小程序,用二维码贴在古镇里。古镇客人扫描二维码后,可看到附近更广袤的乡村活动:农庄采摘,森林拍照,大治河观景,大地秀场,以及各种土布、香囊等手工活动。

  “单纯做文旅民宿是没有意义的。”新南村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把模式概括为:艺术家工坊+民宿+乡创学院,有内容才能留得住人。

  比如土布是浦东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创中心的土布设计师走的是年轻市场路线,衣服从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款式时尚。新南村妇女来这里织布打工,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网红建筑本身或许只是昙花一现,大地秀场不过是新南村文化乡创一隅。乡村振兴的关键还是得留住人才。懂市场营销,又有乡村文化情怀,这样的跨界人才愿意常驻乡村,未来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否则,仅仅造完建筑就走,流量只是暂时的。

  如今的新南村,传统鱼耕文化还在,江南水乡文明还在,千年古镇的文化沉淀,只待新一代人的创意和发展。正如大地秀场旁、村子道路边挂着的那句标语所写:美丽老家,我们一起回家。

  昔日旧粮仓,如今新地标

  国庆长假,16场艺术活动吸引了长三角上万游客来到嘉兴陶家村。它的火爆,源于旧粮仓改造的网红打卡空间——陶仓艺术中心。

  2019年,诞生自上海的乡伴文旅集团第一次来到嘉兴王江泾。运河、陶家、旧粮仓,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代表。

  自宋代以来,陶家便是当地大户。然而岁月如白驹过隙,村子后来家家户户以手工纺织业为生,模式粗暴简陋,使得当地水污染严重。待到环境整治,纺织业被清除和迁移后,陶家村也走向了衰落。

  乡伴打算在陶家村开发一个“理想村”,合理运用村民迁走之后的土地。其中,有一栋高高的建筑破旧不堪。据悉,它改建后曾被征作粮站;粮站改制后,又被用作植绒厂;植绒厂倒闭后,被政府回收,在闲置之时又历经了一场大火。

  它像一个看尽人生百态却依然坚毅的长者。于是,乡伴邀请上海的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对粮仓进行改造。

  年轻的“80后”设计师保留了粮仓主体以及原本的红砖元素,让它变成完全对称、中间高耸入云、线条奇特的陶仓艺术中心。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正中间被一道空隙分开,分成东仓与西仓。通过缝隙,一束自然光从天上“漏”下,由此给文青们提供光影的无限想象。

  东仓约660平方米,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白色墙上仍保留着“安全生产”的标语。这里会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比如,近期的“新陈代谢”当代艺术展,植物装置与艺术品互相“纠缠”。

  中庭,黑色工业范旋转楼梯配上红墙,仿佛遁入另一个时空。

  西仓,大片水磨石铺成荷花形状的地面,自然光穿过巨大的拱形落地窗,脚下的荷花似乎活了。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如此大面积的水磨石地面造价高昂,建到一半时已突破预算,“裸筑更新”的设计师自掏腰包,贴钱把水磨石建完。

  而拱形玻璃门外是大片草地和连廊。举办过多种活动:新车发布会;创意市集;迪斯科舞会,吸引城市青年来这里读诗、看星星;播放露天电影时,乡村的夜晚寂静辽阔,还有人搭个帐篷,就着电影和漫天繁星入眠。

  傍晚,三三两两的周边居民从镇上溜达过来,在连廊吹晚风,时有夜市、啤酒烧烤,或小型音乐弹唱。

  诗与远方的落地

  这栋奇形怪状的建筑能入围“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高人气和丰富活动。更多的价值所在,是其背后的“理想村”建设。

  乡伴的陶仓理想村运营者甄小龙,自称“村长”,负责村里的各项事务,包括招商以及活动运营。如今的陶家村,渐渐植入了品牌民宿、长租公寓、个人工作室等,形成以兴趣为链接、工作+生活的社区文化。

  比如陶仓艺术中心的对面,小白楼的一楼是一家植物设计师工作坊。工作坊的主人是一位生于1989年的女孩子,本在传统的设计院上班,但她向往“与天地对话的自由”,于是辞职创业,专做植物设计。

  “我们不卖花,不是花店。”她强调,工作坊的性质,更像“植物买手店”,给一些设计师寻找特别的室内植物,或者用植物打造独特的艺术空间。

  工作坊入驻陶家村,纯属偶然。春天的一个早上,她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分享陶仓艺术中心的照片,被独特的设计感吸引,驱车前来一观。彼时的陶仓理想村还在建设中,但艺术氛围、乡土气息,已让她陶醉。与甄小龙聊了10分钟,她发现两人的理念一拍即合,立即决定入驻理想村,在这里开一家分店。

  目前,理想村已有近10个工作坊,大多偏文创和艺术类型。他们自称是“新村民”,通过一系列活动营造,彼此亲如家人,常借用陶仓艺术中心的连廊,举办各种小展览、小活动。

  一批精品民宿也在建设中,理想村同时还提供咖啡馆、书店、餐厅、工坊、联合办公等业态,计划形成青年返乡创业聚集地,吸引有生产能力、有创新力的人来此,打造“向往的生活”。

  从理想村的角度看,才能理解地标性网红建筑陶仓艺术中心。它并不仅仅是一栋艺术建筑,还承载了精神内涵,有无限的延展和灵活运用的可能性。新村民和游客大多也是文艺青年,艺术中心高度契合了他们的生活和审美方式。

  但如果没有理想村,在一座普通乡村里,建一个艺术中心,即便再美轮美奂,恐怕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

  郊野办公的意趣

  奉贤庄行镇浦秀村,有一栋高10米的白色建筑,仿如一个“潜望镜”伫立在路口。它的南面,2000余亩农业用地一望无垠。北面,750余亩黄浦江涵养林枝繁叶茂,距黄浦江仅500米。

  该建筑设计师陈嘉炜介绍,建筑的内部还嵌套着多种潜望镜的空间结构。沿着曲折走廊进门,内部空间时而高耸入云,时而低垂入地。

  开阔的书店式展厅直入地下;报告厅的“扁框”,将河闸完整入画;可透视3层的高高阁楼光影交错;眺望黄浦江的户外平台框中有框……有趣而复杂的空间结构,带来光与影的捉迷藏游戏。地下还“藏”着一个半开放园林。远景无声地引入地下,大自然作为最好的艺术家,创作着一年四季无声而美丽的画卷。

  简单说,这栋建筑感觉更像一座当代艺术展馆,而实际上,它的用途是:租给企业办公。一家大企业一眼就相中了这栋时尚建筑,把设计团队整体搬迁过来,以“轻松、创意、艺术、文化”为宗旨,进行室内软装。

  试想一下,员工在此办公时,不仅内部空间新颖有趣,透过“潜望镜”般的窗框结构,玻璃外大片涵养林等乡村风貌映入眼帘,蓝天白云间,实现郊野办公的意趣。

  上海的乡村,未必村村都得通过文旅发展产业。庄行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奉贤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围绕企业办公,打造“三园(院)一总部”,即一庄园一总部、一公园一总部、一庭院一总部。比如,设计乡村风貌中的办公楼宇,筑巢引凤,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产出企业来此办公,成为设计总部、研发总部、企业总部等,再以租金收益等方式反哺村民。最终,实现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奉贤样式”。

  作为首批建成的三园(院)一总部项目,“潜望镜”直观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多种可能。从经济上看,它每年缴纳给村委会约10万元的土地租金,项目租赁税收再“颗粒归仓”,反哺村集体经济组织。假设未来有1000万元的税收,可反哺村集体6.5%,即65万元/年,其中50%由村集体统筹使用,50%用于农户分红,促进农民增收。

  而未来,企业办公周边的配套,也能带来一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家门口的就业。截至目前,已有东原、英科、强琪等企业先后入驻奉贤。

  近期,有位导演无意中看到一张航拍图,特意前来村子踩点,表示想把这里用作电影取景。“潜望镜”的参观者一时络绎不绝。

  有人这样概括:园林的本质,是对话。人与景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以及各种要素的流动。乡村建筑的意向,不是雕梁画栋,而是与农村风貌契合,再带动要素之间的邂逅与流动。设计师提供方案,政府部门协调和实践,村民提供帮助和资源,企业则是新的融入者和使用者,多元主体共同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和运用。

  空间的变化,如何带来乡村进步、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它的成功更多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制度设计。

  颜值只是一个引子

  究竟什么样的乡村建筑、乡村空间,能拉动当地产业、惠及村民?

  大赛评委会主席蒯大申曾有过3个概括:首先是更加注重功能性,文化空间说到底是为了人而存在,为了人而发展。脱离人的需求,那就只是摆设。

  其次是更加注重审美性,讲究高颜值、高品位,讲究空间设计、地方特色和审美风格。不但要“好用”,而且要“好看”,内外兼修、才貌双全。

  审美这一点,其实对乡村空间来说尤为重要。毕竟,先有了“视觉奇观”,才能让一度边缘化的乡村重新进入年轻人的视野,成为话题,带来流量。

  再者,更加注重公共性。公共文化空间原本就是公共参与和基层自治能力培养的平台。满足了这3点,后续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基础和可能性。

  大赛主办方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局长黄玮表示,这几年,一谈到“美好空间”,大家可能首先就会想到颜值,重视硬件设计与改造。但到了今年,案例越来越“走心”,更加注重“内涵”,尤其是后续运营。

  评委会也参观过某些空间案例,只有“最美XX”的噱头,后续来的人并不多,“网红”建筑徒有其表。朋友圈打卡传播,确实是一种美好空间的表征,但不是唯一的。审美目的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否有所体现?后者恐怕更加重要。

  “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举办至今已经第三年,范围从上海扩大到整个长三角。今年,乡村空间的案例中,邻省的苏浙皖提供了许多佳作,在美丽乡村、江南水乡的空间理解和运用上,可以与上海乡村资源共享,彼此启发良多。甚至未来,也能建立一个人才库、设计库平台,在大赛之外,共享设计和人才资源。大家在乡村振兴的模式上,有更多学习和交流。

  正如陶仓进村路上贴的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唯有年轻人愿意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拥抱未来。网红建筑,不过是一个“引子”。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网红建筑吸引大众眼球,但能否助力乡村振兴”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网红”建筑,乡村振兴,乡村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