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发展绿色建筑要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8-25 09:24:20

[摘要] 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要不忘初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成熟健全的技术应用体系

业内人士:发展绿色建筑要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jpg

    ——专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

  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前景可期,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住建部等7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就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问题,《环球》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

  陈宜明在采访中表示,绿色建筑是在城镇建设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仍将是“主基调”。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前景可期,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前景可期

  上世纪80年代,伴随建筑节能问题的提出,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进入我国。

  “2005年第一届绿色建筑大会(即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召开时,很多人其实不理解为什么要搞绿色建筑,当时大家对绿色建筑的概念也没太明白。”陈宜明说,现在绿色建筑大会已召开了十五届,相比十几年前,绿色建筑的技术、材料、产品等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绿色建筑在行业内和社会上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根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2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40%,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达到10139个。

  陈宜明认为,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市场主流趋势。展望“十四五”,绿色仍将是发展的“底色”,发展前景可期。

  从建造水平来看,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主要存在覆盖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首先,绿色建筑的普及率不高,市场占比较低,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的竣工面积接近10亿平方米,但是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特别是符合运行标准的绿色建筑占比不高;其次,我国绿色建筑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衡,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差异较大。

  在工程质量和精细化管理上,我国绿色建筑与发达国家也有差距。一方面,需要加大工程质量管理力度,提高建筑材料选择、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的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从资源能源消耗来看,建筑在建造阶段的能耗占整个生命周期能耗的20%左右,使用阶段的能耗占80%左右。因此,要重视房屋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特别是使用阶段的管理维护,提高建筑寿命。

  新版标准更亲民

  2006年,我国首部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发布,后又在2014年、201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标准规范不断完善。

  谈及2019年开始实施的最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陈宜明认为两方面的调整最为突出:一是取消了设计标识。2014版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2019年新标准取消了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取消设计标识,可避免一些项目借绿色建筑‘标签’炒作的现象,真正让消费者更好地体验到绿色建筑的好处。”陈宜明说。

  二是构建了新的指标体系。表现为从过去“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和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行管理等七类指标,转变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五大类指标体系。

  陈宜明将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市场的特点,概括为“两多、两少”: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公共建筑多,住宅建筑少。据初步统计,获得运行标识星级的绿色建筑不到绿色建筑总量的5%。由于运行成本较高、管理难度较大,对于绿色建筑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好处,老百姓实际体验得并不多。

  “绿色建筑重在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能单纯为了某个数据指标而去发展绿色建筑。”陈宜明说。他特别介绍了曾参与推动上海中心大厦绿色建筑星级评价的例子。

  “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超过600米,属于超高层建筑。在参加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时,其他指标都非常好,只有中水回收利用这个指标不达标,这也是超高层建筑周边绿地少的客观因素导致的。后来我们特别进行研究,调整了超高层绿色建筑的部分指标,这样才给它开了一个‘口子’。可以说,从上海中心这么多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实践也肯定了我们当时的做法。”陈宜明说。

  陈宜明认为,新的指标体系设计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地位,更加注重消费者和使用者对绿色建筑的体验,并且新版标准对建筑结构和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也将大大提升建筑品质,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

  “一句话,对绿色建筑的评价要向老百姓得到实惠的方向努力。”陈宜明说。

  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

  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形式,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据住建部统计,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13.4%。近4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年均增长率为55%。

  按照结构形式不同,装配式建筑可以分为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三种类型。2016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陈宜明认为,不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各有侧重点: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重在提高品质,钢结构重在开发配套,木结构则要打好基础。这是根据装配式建筑三种结构形式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国内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具体而言,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基础好,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发展更快,下一步发展重在提高品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目前在公共建筑上的应用远多于住宅建筑,在其向住宅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开发性能更好的材料和产品,改进材料、施工工艺,完善配套标准规范,提高整体性能,提升市场认知度;木结构装配式建筑主要是“打基础”阶段,现阶段主要加强相关技术、工艺的探索实践。

  “质量安全是工程建筑的生命线。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要不忘初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成熟健全的技术应用体系,为社会提供质量有保障、功能完善的高品质建筑产品,最终服务于老百姓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陈宜明说。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业内人士:发展绿色建筑要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发展绿色建筑,让老百姓,得实惠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