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建筑的“黄金十年”是如何被这个建筑师丢失?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8-19 13:43:12

[摘要] 过去的十余年,称之为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并不为过。但是多数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大型商业设施,基本都由国外建筑师创作。中国建筑师去哪儿呢?

反思!建筑的“黄金十年”是如何被这个建筑师丢失?.jpg

  过去的十余年,是中国城市化极速加剧的十余年,许多城市在这十余年中塑造的面貌,将决定这个城市未来百年的面貌。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地标性建筑,无疑是城市面貌的重要构成要素。

  如此广阔的舞台,将其称之为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并不为过。

  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是:多数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大型商业设施,基本都由国外建筑师创作。中国建筑师在这段时间,并没有占据自家舞台的主角。

  例如,SOM、KPF、Gensler和ASGG几乎垄断了地标级超高层建筑,高端商业项目基本被凯里森、捷德、RTKL包揽,还有综合性比较强的GMP、福斯特等。可以说,中国的建筑市场养活了世界上多数的事务所。

  中国的城市发展进程晚于西方,建筑方面的学习是不可逾越的过程。但中国的建筑师为此所交的学费是否过于昂贵?

  反思这一问题,不应该粗暴地将责任推卸给喜好外方设计的决策者,对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的反省可能更加必要。

  01 “重工程,轻创作”的行业传统

  在许多设计企业看来,项目更多的是一个能够带来利润的“工程”。原创主导权有是好事,没有也并非不能接受。

  随着城市开发推进,境外商业性事务所忙于快速扩张、树立品牌的时候,国内大型设计企业仍然为拿到施工图深化的合同而沾沾自喜。

  原创在管理层看来是属于“烧钱”的。主创团队的人员投入不说,光是反复汇报的差旅成本、效果图、模型、多媒体、动画、文本等费用,就占据了企业开支的大头,而且这些投入有可能血本无归。

  相比之下,施工图这笔可观的设计费赚的要容易许多,广泛的参与面可以轻松地养活许多人。施工图单位介入项目时已经基本成形,只需要按部就班推进,并配合现场服务,而这些都有合同和收费节点保障,就连最后晒印蓝图的份数都明确写在合同里。

  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等到几个项目做完,觉得自己可以做原创的时候,市场已失。政府、开发商已经认定:本地设计企业方案不行,只能做施工图。

  最初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并没有对国外建筑师开放施工图的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土企业;但从另个角度来看,也为国外建筑师节省了大量的后期人力,让他们实现了“高周转”,得以快速承接大量项目的原创设计,快速渗透到二三线城市。

  境外事务所只需1-2人就可以跟完一个几十万平方米的大项目;而LDI的设计院,可能要为这个项目匹配30-50人的团队,在一个项目上耗费的时间也往往是外方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而且,设计存在的瑕疵或质量问题,往往要到后期才会暴露,业主通常会将这笔坏账算到“托底”的LDI头上,而不去追究方案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最终,是我们成全了外方,解放了外方的生产力;本土设计院成了“背锅侠”,丧失了业界的信任。

  另外,深化方建筑师往往会对方案方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老外不懂规范,设计还得靠国内院搞得定。国内庞大的规范系统为我们的建筑师提供了一技之长,但长期对规范的推崇也往往会限制设计的自由。加之规范往往落后于实践,且有诸多不合常理,一个从满足规范出发的设计通常是平庸乏味、不伦不类的。

  02 缺乏创见性的理论探索

  从业建筑师忽视理论研究,即便做课题,重视实操性,缺乏创见性。

  理论,其实是行业内最高等的公关手段。因为理论承载着“价值观念”,一旦成功输出了“观念”,项目便是水到渠成。你再怎么去反驳都无济于事。

  比如,“小街区、密路网,”这一理念的成功推广,让SOM获得了大量城市设计的订单,紧随其后的就是核心区域的重点建筑。

  再比如TOD和站城一体化,让日建等一批外企逐步渗透介入交通建筑项目,而这一领域一直以来都是相对封闭、由国内设计企业占据的市场。

  反观我们的设计企业,哪怕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城市建设,没有哪家能够有类似这种简洁而又具思辨的设计理念。打开项目汇报的PPT,引述的都是别人的观点,喊的也是别人的口号。要么就是案例的堆砌,试图通过“归纳”寻找结论,而“归纳”这一方法在逻辑上本身就缺乏说服力。更甚者以研究规范漏洞为乐事,仿佛就是为了坐实自己的LDI身份。

  结果,乏力的理论如同用小米加步枪来对抗核武器。

  另外,我们2000年以来的明星建筑师群体,不乏牛人,也成功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建筑普利策奖。但最近明星建筑师们似乎都在忙着“归隐山林”。他们无意于复杂、混乱而又不一定能出作品的城市,更愿意在乡村寻找世外桃源。但中国目前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城市问题是中国建筑师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放弃对城市复杂问题的探讨和实践,也就丧失了面向未来发展的窗口。

  03 人才流失严重,职业寿命短暂

  有想法的人要么被繁重的产值压力磨平;要么就流失了。

  加之一直被诟病的待遇、加班等问题,一线设计人才的流失已经成为设计企业一大弊病,转行、转岗、转领导,建筑师职业寿命缩短,导致设计团队空心化,只能不断地吸纳新人。

  这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建筑师在很多竞赛的舞台上总是拼不过某些境外的老牌事务所。我们画图的人是没经验的年轻人,而有经验的人可能只是在靠嘴巴“指导”,已经不画图。我们总是不断的用新手去对决人家干了几十年的老建筑师,赢得过的都是小概率事件。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世道艰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建筑师在这十年中付出的努力,中国城市面貌的改变离不开中国建筑师的辛苦付出。依然有一批优于创作的本土作品诞生。原创不怕小,也不怕晚。在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在等待,但前提是我们也应当作出改变:

  1. 改革在路上

  对现有机制的不断改革,让市场更加开放、公平、透明,激励竞争,让更多有能力的建筑师能够获得更大的机会。

  一味地维护本已危机重重的施工图资质并不会让我们变得强大,即便这块市场不开放给境外建筑师,也可能会被施工企业觊觎。

  2. 持续加大原创投入,鼓励理论性创新探索

  我们确实是需要向华为等高新企业学习,他们能够持续不断地对基础学科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但只有基础学科强大了,行业和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原创和理论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基础研究和探索,很多时候确实也无法产生直接的产值回报,但这是支撑学科和企业走的更远的基础。

  3. 建筑师职业境况的改善和行业地位的提升

  已经开展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虽然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连建筑师都保持谨慎观望。但这条路应该是能够为建筑师带来职业境况改善的一条道路。如果能够成功,设计的话语权将放大,或许是改变行业传统的一个机会。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反思!建筑的“黄金十年”是如何被这个建筑师丢失?。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中国建筑师,丢失,黄金十年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