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要重视中国古代建筑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7-29 17:42:34

[摘要] 我国的古代建筑大多是按照一定的建设程序和规律进行营造,在营造理念中体现了非凡的环境理念和朴素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要重视中国古代建筑.jpg

  01引言

  我们的城市建设,强调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强调要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而保护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认识深化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人们有时想摆脱旧的传统、抹去旧的烙印,创造新的生活和形成新的经验,比如今天很多人抱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保留古建筑就意味着落后,只有现代的高楼大厦才代表着发达和先进,建筑设计中以闪闪发亮的金属、玻璃为美,不能领会传统木建筑雕花门窗的趣味。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的、同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应当剔除或逐步改造。但是,事实上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但不是封建文化的产物,而且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资源、财富和动力。这个延绵数千年的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智慧和特色,可以为今天人们探索和解决诸多城市发展、建筑设计等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和思维选择。

  02传统文化与建筑

  建筑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方面,还涉及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民俗民风、宗教仪式等精神文化的内容,我国的古代建筑大多是按照一定的建设程序和规律进行营造,在营造理念中体现了非凡的环境理念和朴素的人文精神。

  2.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理念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与西方改造自然的理念不同,中国哲学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的。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处于“一体”即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只能从自然界取得维持其生存的物质资料,因此,人必须顺应和利用自然,且出于维护自身生存和道义原则的需要,人肩负着保护自然的责任。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各种哲学流派思想千差万别,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却是惊人的一致,都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孔子所言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这两种德性联系起来,表达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存在着内在联系,对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和深爱;比如道家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天下万物都是道产生的,而道则是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如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实际上就是关于天地自然和人们日常生活互相关联的一种通俗表达,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古代建筑设计,大到城市布局和设计,城市人居建设,小到单个建筑的设计布局,都讲求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至今保留于诗句中的“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的苏州,“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扬州,“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等,这些城市显现出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性,水中建城,城中有山,山、水、城和谐相处,形成一座座山水城市。

  与西方崇尚改造自然截然不同,当今的人们看到科学技术的过度运用带来破坏的时候,回首发现东方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符合生态意识的,是应该更符合于人类的未来的,比如两千年前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就是古代社会顺应自然规律,适当修正自然以趋利避害的优秀典型,既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害,又没有破坏自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结合现代化设计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

  中国古代是一种现实理性型的社会形态,与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宗教型社会不同,在古代中国,宗教从来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人们崇拜的是帝王、祖先、家长,是人本身,注重把人的感受和追求寄托于现实世界,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是以人为核心的,即设计的物品、建筑是为人所使用的,要兼具实用、经济、美观等特点,在满足实用价值之外更关注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正是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

  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传统建筑文化非常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水文、景观、气候等生态因素要全面考虑,建筑设计中讲究选址以及建筑周边环境的营造,如古代文人理想的读书场所就是茂林修竹,环境清幽的山林之间,而且还要在建筑周边开沟挖渠、引山泉、种植花草树木,平时三三两两在山间溪流、茂林修竹之间闲游,或谈人生,或谈学问,或谈实务,在大自然中欣赏美景,人与自然充分交流融合,通过艺术和审美陶冶人的情操。

  古代建筑设计中关注的都是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居住环境的物质因素,例如建筑的朝向、水土的适宜性、周边的山水地形等等,实际上这些因素都与风向、日照、空气和水等直接关乎人的健康以及关乎人们生活环境的审美需要有关,这些内容实际上与我们今天的环境科学和景观艺术是相吻合的。现代的建筑设计中,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营造技术。著名的建筑大师林徽因将此总结为“中国则自古,不惮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

  如古代匠人将固定房屋檐角的钉帽逐渐美化为各种动物的形象,不但蕴含了消灾灭祸、逢凶化吉的寓意,也对建筑物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如古建筑对屋顶、门窗、铺地等部件都十分考究,在不同部件上绘制不同寓意的图案,既美观又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图案和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住宅的人本思想,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建筑设计中的精神寄托。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当代建筑,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不仅限于居住和遮风挡雨等基本功能,尤其是居住建筑,更是被人们赋予了精神寄托的深意。比如传统的庭院,不但在传统建筑中解决了建筑布局中一系列功能问题,还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或是植树栽花、或是叠石理水,哪怕是非常小的面积,咫尺之间,也可以通过种几棵竹子,堆上几块石头,形成一片小天地,仿佛立刻就有了几分生机,消除了空旷庭院的生硬,使居住在其中的人能随时欣赏绿色景观,随时与自然对话,随时感受自然的气息。居民住宅的小巧精致、充满生活乐趣的生活气息仿佛扑面而来。

  03结语

  习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应该侧重对其内在精神的理解,积极从传统的建筑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精神,建筑设计在继承中创新,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性地把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民族传统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材料,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样式,体现中国文化魅力,同时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王江波系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乡建设、城市治理等)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传统建筑文化,当代建筑,建筑理念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