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筑需要用心,现在通过这篇《北京某别墅改造建筑师札记 》来向大家展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是怎么反复“把玩”空间,打造一个成功的建筑案例。
2019年初,我第一次见到业主。Sophie是一位非常健谈的人,她介绍了房子的情况。这个房子位于北京顺义,地上地下560平方米,室外院子290平方米。十几年前开盘的别墅区,随后装修完就再没住过,随着时代变迁这种独门独院的房子在北京越发是稀缺品。Sophie跟家里商量还是决定改造后再住进去。可能由于职业缘故,她对审美的要求非常之高,普通的装修公司肯定不行,Sophie也同时找了几位北京当红的建筑师,人家一听说是“家装”,就婉拒了。
我其实也很犹豫要不要接这种“家装”的项目。倒不是因为这种类型的项目层次的“高低”。主要是因为这种完全私人属性的空间,给建筑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能是有限的,因为毕竟是“私宅”。将来业主是要生活在里面整理和发展她的生活。这里的一切应该以她的感受为核心,作为一个建筑师,从道德层面上讲,我个人永远也做不到世界某著名大师所谓的“我设计的房子不好用,但你还要忍着”这样一种“恩赐模式”。当然反过来讲,我也很难接受业主的指令式的要求(幸运的是截止设计成稿为止,业主都没有发出过指令性的意见)。因此悉心的传达建筑师心中理想的生活美学,并且与业主的感受建立友好链接,才是难之又难。与业主为数不多的几次聊天中,她传达给我的是她的一些喜好,这些当然要被仔细的记录下来,揣摩然后演变为设计的一部分。
鲁特路维斯在他的书里,将Domus这个词定义“私人住宅”。在古罗马时期,私人住宅就是他们社会地位的背景。换言之,私人住宅的属性可以理解为不发声的“自我表述”。根据这个思路,私宅可以是艺术的,哲学的,也必须兼容日常和世俗,摆上收藏的器物这里就是座小型私人博物馆,炒上几个菜沏上一壶茶,放一首昆曲这里也有烟火气息。夏雨天能在院子里漫步,冬午的阳光晒着人读本书也能打个盹,春秋的雾霾沙尘来了不用担心屋子里倒灌浊气,无论祖上传下的老物件还是欧洲带回来的工艺品也能得体安放。总之,私宅的重点,是它跟使用者必须产生某种精神和物理层面上的契合,最终能融为一体。
这是我开业以来的第一个室内外合在一起做的项目。因为可能太希望获得这样一种类型的项目(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业主,她既有极高的审美功力,也具有完全放权建筑师的豁达),所以开始恨不能将平生所学所想都让这个565平方米的小建筑来承载。半年后,冷静下来,开始那种对空间的“文学化”的解读,开始逐渐回归。回归到哪里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家”。
家的意义很广,家人,亲戚,朋友。这里既有私属的需求,又有社交的必要。所以这里要满足的是以业主为圆心的一个喜好范围。这里也不是北京中心城区的学区房,每个空间角落恨不得都装下足够多的内容。这里也不是业主周末和节日来度假的度假屋,过个周末就回城上班。这里要兼顾日常和假日。介于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之间的模糊地带。延续这个“定义”,我决定将这个改造项目设计成为一个可以被“品读”的空间。如一杯茗茶,回甘才是隐藏在表面味道后的不断递进的高级趣味,有重叠也有延续。这栋房子的空间与“潮流风格”绝缘,不“华贵”也不“时尚”,不“清冷”也不“诧寂”,更不会走“美式田园”或者“日式禅风”,与市面上的售楼处里的样板间相差万里。这个家很特别,它应有相对独特的气息,与它相处着就会被渐渐迷上,而且能越来越着迷,舍不得离开太久,或者一下飞机就想着赶紧回去守着。这才是目的。
2019年夏我周游意大利,仔细考察了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几栋建筑,我最终决定用这个项目表达我对于斯卡帕的至高的敬意。
斯卡帕的建筑第一次让我体会到空间里令人窒息的“设计密度”。方寸空间内,稍不留意走过去几步,他所精心“谋划”的“信号”就会擦肩而过。于是我必须停留驻足,或者回身倒退,生怕他要说的那些事儿分分钟就从不经意中溜走。
回到本项目设计中,从总体格局上来说,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立面总体中式风格不变的基调,但受制于原有建筑的结构体系,对原有的室内空间在反复研判的基础上做了较大限度的改动和加固,并将建筑入口的位置和流线重新做了梳理。原来的老房子的虽然面积不小,但是每层实际的使用面积并不大,一层二层套内使用面积也分别仅有169和176平方米。因此原来的建筑结构无法让人觉得这是一个500多平米的独栋别墅。第一次正午现场考察时被昏暗的客厅和餐厅以及白天几乎没有几缕采光的厨房所震惊。空间零碎且幽暗,该大的空间不大,该收缩的空间反而很浪费。
因此首先从空间的重新定义以及结构改造开始,将客厅餐厅厨房三个独立空间整合成了一个从门廊开始到所有角落全部开放通透的一层空间。入口处的门厅设计成为了更衣空间,同时,从主院门进入院落看到建筑的第一眼,这里创造了一条45°角的视线通廊,建筑的门厅的转角窗对穿的灭点是北侧后院墙壁上的一个雕塑,创造了三个层次的空间重叠的效果。这里也可以对灯光设计做了预先的构思,进院子开灯时,最北侧院墙的灯光会先于其他灯光亮起。
这个建筑设计的重点,其实是室外庭院。一个290平方米的室外庭院,本身是一个平淡无奇的L型院落。院子的西侧和东北角有两个下沉的小天井。在第一次看项目的时候,我就意识到院墙之外的城市噪音将成为这个项目未来的主要挑战,因此我们反复做了噪音测试,对主卧室内,窗子的开闭在不同时段的室内噪音做了详细记录。
无论是通过室内空间设计的方法,还是建筑外墙的刻意加厚,还是室外庭院外围墙的加高,都是基于控制城市噪音的角度做出的设计判断,这里必须理性而客观。其次是周边院落的视线干扰。由于南侧院落和北侧院落两栋住宅的距离较近,南北两户的邻居,尤其是北侧邻居站在阳台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到院落内的活动。如何做好私密性设计,也是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第二是空间层次的细分。290平方米的院落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此我决定将L型的庭院,分割成为三进院落。每个院落有自己的表情和空间属性。第一进院落是入院后的“第一眼”,这里的一个混凝土的亭子分割了东西的空间,中间空置的部分有一个混凝土家具处在第二进院落和第一进院落的交界处,暗示两个空间实际上是连成一体但又分离。在第一进院落这里,产生了三股行走流线,一股流线往左进入建筑内部门厅,另一股流线靠右,沿着建筑院子的最南侧一端进入混凝土“游廊”之内,开启了对于第二进院落的“品读”,第三股流线居中,走向第二进院子的北侧。
沿着最右边靠墙的流线进入下一进院落,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混凝土家具,一个混凝土的桌子,桌子中间设计了一条8cm宽的水带,中间的水带流向门口的亭子内部,与入户的流水构件成为一个整体。这组混凝土家具整体坐落在一个混凝土平台之上,平台的高度的设计参考了日本龙安寺观赏庭院的建筑的室外露台的高度。坐在这个平台之上面对的是客厅的落地玻璃。室内的设计以及背景墙面的设计主要以坐在此处所看到的画面构成为主要依据。白石子的铺地和东侧的瓦片铺地之间是混凝土条石作为切分。东北角的庭院被一个仿木材料的密肋格栅覆盖。
沿着最南侧的游廊走到东侧尽端再往北,九十度的折角是这条步道的延续,在整个院落的东北角的空间被划分成第三进院落。此处院落与步道相连成为一个通往二层的楼梯。至此,一个可以被“游”“望”“居”的空间序列逐渐清晰起来。在入口的第一进院落流线产生了三个分叉点之后,在东北角的院落里,流线又一次产生了三个分叉点,一个上二楼的楼梯,一个往地下一层庭院行走的楼梯,一个是洄游到第二进院落的回廊。这样的“反复迂回”,是为了切换不同的视点,在一个空间中来回的转变视线和游览的角度。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斯卡帕的威尼斯Olivetti商店给我深刻的启发。一个60平方米的空间,我足足停留了近两个小时。
当然在这里呈现的设计,是在过去记不得多少稿的改动后才逐渐沉淀下来的。拿出来这些过往的“过程稿”,大约也有几个G的容量了。在2019年底跟业主沟通设计的过程中,业主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个庭院这么美,我要去哪里才能BBQ?”。这里表达出来的信息有好几层,首先,业主接受了这种美学,她接纳并且能够欣赏这种空间质感,同时带来的问题是,这种空间是否过于“形而上”,而缺少了一些“烟火气”?这个问题后来在西北角的二楼屋面上的阳光房里得到了解决,这里正好面对一颗有三层楼高的大树的树冠,夏日西侧的落日阳光也不会使得这里的空间非常炎热。此处通过玻璃砖跟北侧庭院产生视线的隔离保护各自的隐私。大树下的烧烤的时光,是非常惬意的。
院子里的景观怎么处理?栽植几棵树?放在哪个位置合适?落叶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在我脑子里被反复的提及。相似相关的问题如果一条一条梳理出来将多达几百条。一点不夸张的说,这个项目所思考的深度,如何能够达到某种平衡,以及每一个细节如何推敲,为何呈现出如是的结果,都有背后的研究支撑。比如院墙的水平向线条,也是业主看过后提出疑问的地方。她的主观感受是太“硬朗”。后来在院墙的黄金分割的位置加入了格栅,增加水平性的稳定杆。看上去更加静谧而不是呆板。业主经常出差在外,虽然希望将来有一处能“拽住”她的地方,但是也考虑到不可能大把的时间去修花剪草,因此庭院内除了一颗玉兰树一颗海棠树之外,并未大面积种植花草。在西北角的第三进院落里,密肋格栅起到的另一个作用是这里能够有爬墙虎之类的植物,能够随性的生长而不必过于花时间打理和维护。
关于向斯卡帕致敬,我希望放在这篇札记的最后。斯卡帕是一位特别的建筑师,他素日少言寡语,心思颇重。但他丰富的情感,毫无保留的通过他的每一个设计,如日光般的璨烂,震慑着我。那一处处的细节,看得我阵阵的眩晕。在他手下的建筑的精度,是小于毫米级的,我觉得他是在做一个大型的精密仪器,比如城楼上的钟表一类的。为了致敬,同时根据我们国内目前建筑施工的工艺水平,有很多细节尽可能的表达但仍然难以企及,所以只能去站在相对大的尺寸下打磨。因此我做了一个相对大胆的决定,将庭院里的所有构件,完全独立分裂。换个表达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建筑构件和另一个构件是“理所当然”的“粘合”在一起。比如庭院里廊道的顶板,每个方向的都是一块独立的构件。地面的构件亦如是,比如室外踏步。这样一来,所有的构件相互之间,就必须形成“合理”的对位关系,而给“含混”留下“零容忍”的空间。这好比钟表的每一个构件,都必须与其他构件按照钟表所必须拥有的搭接逻辑组合拼装在一起,没有一块构件是无用的,是绝对独立于系统之外的,这种完整的精密性,是这次设计消耗时间最多的部分,也是最难且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这个设计要表达的内容远远不是短短几千字所能描述,每一个空间都被反复的“把玩”了无数次。我们曾经开玩笑的说,如果这里的空间是一串珠子,从开始盘的那天算起,到今天早就已经“包浆上色”了。一个小小的院子,也正因为如此,仅仅建筑部分团队就画出了近百张图纸。这样的近一年的设计,我知道,相比起斯卡帕来说,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一个空间琢磨两三年在斯卡帕那里也是常事。虽然项目设计快要收尾,各种细节的打磨却仍然在路上,开建的时候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还在未来等待着我们,考验着我们这些自称为“匠人”们的耐心和韧性。
所有的期待,都因为过去的耐心的点点滴滴,变得美好,可期。
2020-7-13
北京
▎项目概况
年份:2019
类型:居住建筑
地点:北京
建筑面积:560㎡
景观面积:290㎡
阶段:建设中
设计团队:
主持建筑师:傅明程
项目团队:邸辰阳,罗震东,张世龙,马赛赛
结构工程顾问:李晓欣
以上就是建筑界建筑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分享。作为一个建筑人,一定要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作品。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