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物研究及安全防护措施

来源:建筑界编辑:袁斌发布时间:2019-04-17 17:04:36

[摘要] 本篇论文是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物研究及安全防护措施,其中包括1 环境实验室监测中的安全事故;2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特点;3 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管理措施等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实验室实际上已成为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级监测部门必须提高其自身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努力避免监测实验室的三废污染。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安全防护尤为重要,因此根据环境监测工作中安全事故的性.提出了有效可行的防护措施.同时应从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以确保监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能。

关键词:环境监测:安全事故;防护措施;环境实验室;污染物研究

前言:

迄今为止,我国拥有各类环境监测站约为4000余个,监测人员达7万多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环境监测体系,因此每个环境监测站尤其是地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都具备一定检测能力和拥有较大规模的实验室。根据规范要求,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能就是监测分析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一个长期未曾得到重视的问题是这些监测分析过程一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污染物。然而,安全事故却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有的事故所造成的影响还损害了国家的声誉。作为环境监测领域虽然鲜有安全事故见诸报道.可能也确是少有发生或影响极小,但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安全防护意识亟待提高、各类安全制度急需完善、安全隐患应尽力排除、安全事故防护及应急措施能有效运行。有关资料只强调实验室内的安全注意事项,但环境监测除了必须注意实验室内的安全外.在其他场所也须特别注意。

1.环境实验室监测中的安全事故

1.1按安全事故的性质分类

(I)物理性安全事故:如电器设备、高压高温高能装置、玻璃器具引起的安全事故;

(2)化学性安全事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防护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

(3)生物性安全事故:致病菌感染、致病微生物侵入体内、大型猛兽或有毒动物袭击造成的安全事故:

1.2按安全事故发生地分类

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监测现场的安全事故。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都有可能发生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安全事故,但防护重点各有侧重。下面把来自于实验室的污染物分类如下:

1.2.1 来自于样品的废物

环境监测站测定污染源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等样品,当测试结束后,多余的样品通常是直接倾倒排入下水道,这些样品废物直接进入环境必然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1.2.2 检测过程带来的废物

这是环境监测实验室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某些测定项目需要用标准样品绘制标准曲线或使用有机溶剂,在测定结束后,样品废液和标准样品的废液均会产生污染。

1.2.3 来自药品仓库的污染

环境监测站通常会购买一定数量的药品备用并存放于药品仓库中。许多药品尤其是有机试剂挥发出来的气体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此外多数监测站尤其是三级监测站很多实验项目只是零星开展,这些项目虽然污染数少,却导致储备试剂过期、失效情况相对突出。

1.2.4 其他污染

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废物通常要达到一定数量后再委托废物处理公司进行处理,在存放时会产生废气;监测人员对自身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仪器的自动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问题。

2.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特点

2.1环境污染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开艘标准化站建设还是计量认证考核,多从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等方面重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各级监测部门的高度重视,污染治理难而极少治理。

2.2污染种类繁多

环境监测实验绝大多数属于普通化学分析,通常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污染物。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多余的样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大量洗涤水等;废气包括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分析过程中间产物、泄漏的标气载气等;固体废物包括多余样品、分析产物(如培养基)、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纱布)、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

2.3污染数量少,但累积排放量大

虽然各级监测站都具备一定项目的监测技术能力,但实践上各监测项目之l训的工作频率悬殊较大。很多非常规监测项目只是偶尔开展,由这些项目带来的实验室污染数量虽少,长期累积排放量依然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也带来丁管理上的难度。

2.4污染危害大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常用的酸、碱,若将其直接排入水中,则会腐蚀下水管道。含汞、铬、砷等重金属废液若倒人下水道。不但足一种浪费,而且流入水体后,可能通过微生物作用产生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物。绝大多数使用有机溶剂的分析项目如石油类、挥发酚和阴离子洗涤剂等最后都有有机溶剂污染问题。还有开展生物监测的实验室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粪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2.5污染治理少

尽管按化学实验室规范要求,实验室应分类配备多种残液缸,但实际操作时多数形同虚设,往往是往下水道一倒了之。而残液贮存后如何处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有毒的混合气体。因为量少且为短时排放,就直排到实验室内外的大气中去了;有些如生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手套等甚至被混到生活垃圾中处理。至于其它形式的污染大都没有得到认真考虑。

3.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管理措施

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着明显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监测从事的环保事业格格不入,各级监测部门必须提高其自身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努力避免监测实验室的三废污染,这也是顺应国际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3.1强化监测实验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意识

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其污染的控制途径必然是以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指导,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的环境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从源头做起,从自身做起。各级环境监测部门更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想方设法减少实验室污染,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和防治途径,提出操作性强、简便实用的技术规范,并出台相应的考核要求及办法,大力宣传监测实验室污染环境防治的意义和作用。

3.2建全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

各级环境监测站必须按照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制定各类环境监测实验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监测实验室环境行为,充分贯彻IS014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力争减小监测分析每一个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全面提升ji盔测实验室管理水平。并将环境监测的整体环境影响最小化。

3.3全面推行环境监测实验室清洁分析、清洁操作减少“废物”产生量

控制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应该从源头做起,从多方面着手,将实验室环境污染综合预防的策略应用于监测分析的每一个过程,全面推行清洁分析和清洁操作,尽最大可能减少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实验室污染按性质大致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等三大类。

3.3.1物理性污染及防护措施

(1)环境监测实验时需使用大量的高温装置对产品进行预处理或分析组合使用。如大功率电炉、马氟炉、原子吸收仪、发射光谱仪等,如果操作不当。会发生灼伤事故.还可能会引起火灾或爆炸危险。

(2)使用高温装置的实验应在配备有防火设施.配备有通风装置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高温装置与实验台面、墙壁保留一定的距离;按照操作温度的不同.选用合适的容器材料和耐火材料.同时考虑所要求的操作气氛及接触的物质性质。

(3)高温实验时要做好人体防护:使用难吸水性材料作的干燥手套:需长时间注视高热物质或高温火焰时,要戴防护眼镜;处理高温流体时,还要注意保护皮肤。

(4)在现场监测众多有高温排气筒.监测时监测设备要放置在离高温装置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外接电源的电源线等防止接触高温装置:监测人员戴干燥的棉制手套,穿棉制工作服:需要站在高温装置上工作时,要采取隔热措施,尽量不要穿胶底鞋。需要观察监测现场高温燃烧状况时要戴防护眼镜。

3.3.2化学性污染及防护措施

(1)必须事先了解所使用危险物质的特性以及分析中间产物特性。危险物质通常贮藏在阴凉处.与火源、热源隔开,分类贮藏:毒物及剧毒物需贮存于专门的药品柜内。实行领用制度。双人管理:有毒物质标识明晰;使用剧毒物质时,须保证分析室通风正常:使用危险物质前,做好周密防护准备。对有火灾或爆炸危险的准备好防护面具、防护衣及灭火器材.有中毒危险的则要准备橡皮手套.防毒面具及防毒衣之类防护用具。含有有毒物的废弃物不能随意倾倒.应该按相关要求加以无害化处置或集中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处置。禁止非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区.危险物质丢失或被盗应及时报告。不在实验室饮食食物.不用实验室器具煮食物品。

(2)在应急监测时,监测人员不要盲目进入现场特别是核心区域.需在应急指挥部了解危险物质基本情况后,在专家的指导下。穿戴好防护衣服、面具等有效防护装备后进入现场开展监测工作。

3.3.3生物性污染及防治措施

生物性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野外采样监测过程中的致病菌污染及致病微生物.主要是由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引起.如医疗废水、医疗废物。样品采集要戴防护手套、采样后及时清洗、消毒皮肤与相关用品.在有致病微生物疫区采集水样要采取防护措施.样品采集后马上用备好的清洁水洗手及采样器具。一般来说。避免到有野生大型猛兽生存的区域采样.确有必要必须完全了解野生猛兽的习性.在当地向导及有经验的猎人或其他保护人员的保护下.带有必备的防护设施后进人该区域。一般陌生地方也要防范被狗及毒蛇等动物咬伤.特别是夜间测试噪声时。要备好手电、棍棒、蛇药及其他药品。生物实验室内主要做好致病菌感染及致病微生物的侵入防护.实验室要按生物安全级别,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非工作人员不准随意进入实验区.实验室工作人员也要严格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4结论

我国的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监测着力点由点源到面源监测转变;监测源由单一到多元转变,如从工业污染源监测转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生态环境监测并重;监测时效由被动的事后监测到主动的连续在线监测转变;监测数据由浓度监测向浓度和总量相结合转变;监测手段由原始的手工操作向科学的自动监测转变,积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和激光雷达等先进的技术于环境监测中,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科学化程度。未来的环境监测还必须是与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相融合,做到监测一管理一保护于一体的新系统。

如果每个环境监测站都能重视自身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自身环境出现污染的状况,那才能成为既为环境保护服务又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实验室。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拥有不少各类化学分析实验室,它们同样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通过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加强环境污染管理并最终推广到全国的所有具有类似问题的实验室将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侠. 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管理措施.南北桥 2009(1):41-42

【2】胡玉. 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安全防护.江苏环境科技. 2008,21(z1):23-27

【3】胡星明.环境监测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25(6):73-85

【4】俞美香.常见实验室废液处理.环境导报.2002(3):17一18.

【5】 段秀琴.实验室里几种废弃物的危害及处理.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5(1):50—51.

【6】徐衍忘.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中国环境篮测.1996.12(6):46—50.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物研究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