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运用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最优化理论、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运用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最优化理论、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充分考虑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建筑市场外部性以及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在政府-建设单位双方博弈的基础上,将消费者融入模型,构建了多方多任务的委托代理理论,
研究了装配式建筑政府激励机制问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国民经济和民生息息相关。根据住建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16 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数据,2016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 193567 亿元,比上年增加 4.8%;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达到了 126.4 亿平方米、42.2 亿平方米,在 2001 年—2015 年间,建筑业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 19.5%。不仅如此,建筑业上游关系着钢铁、水泥、砖瓦、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铝材加工、化工、纺织等能源行业,下游还关系到房地产行业、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建筑业链条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建筑业是高耗能行业。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 8.14 亿 tce/a,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19.12%,占全球建筑能耗的 16.2%,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人均能源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人均水平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是德国人均建筑消耗的三分之一,是日本、韩国人均建筑能耗的 1/2,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如果不能改变建筑能耗的线性增长趋势,采取有效的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就会加剧中国的能源矛盾,制约经济发展。基于此,我们急切需要将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向集约式方向转变。
与此同时,传统建筑业还是重污染行业。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种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仅污染环境,还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我国建筑垃圾存量大,年产生量近 20 亿吨,我国各大城市的建筑垃圾年产量基本在 1000 万吨以上,中、小型城市的年产量也在 100 万吨左右,然而再生利用率却不足 5%[2]。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13 年,城市中固体垃圾的数量已达到 70×108 吨,建筑垃圾占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 30%~40%,新增建筑垃圾量每年超过3×108 吨,我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3],传统的粗放型建造生产方式产生大量的噪声、粉尘、建筑垃圾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不变革传统建筑业,以牺牲环境卫生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建筑业还面临着施工人员不足的挑战,建筑业变革势在必行。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装配式建筑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为了应对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下城市人口聚集、住房紧缺这一社会问题,西方政府开始通过立法、建立相关机构,大力倡导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住宅,装配式住宅大量涌现[5]。20 世纪 50 年代,西欧一些国家大力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以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住房短缺问题,从而掀起了住宅产业化的高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引入这种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有了长足发展。目前,美国装配住宅构件及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及商品化的程度将近 100%[6]。
国外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这些国家及组织有以下特点:
(1)机构设置完善。如德国的德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和土木工程标准委员会、德国钢结构委员会等[7];日本的通产省(经济产业省)、建设省(国土交通省)日本预制建筑协会等[8];美国的预制与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I)。
(2)法例制定规范。如新加坡的 HDB 装配式设计指南(HDB precast pictorial)易建性设计评分(Buildable Design Score)(2014 版)标准等[9];美国制定了《国家工业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National Manufactured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Act )》、《美国工业化住宅建设和安全标准 ( National Manufactured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Standards)》、《联邦工业化住宅安装标准(HUD Proposed Federal Model Manufactured Home Installation Standards)》等规范[10]。
体系应用齐全。如日本的 WPC(PC 墙板结构)、RPC(PC 框架结构)、WRPC(PC 框架-墙板结构)、HRPC(PC-钢混合结构)等结构体系[11];德国的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预制混凝土叠合板体系、预制高层钢结构建造体系等[12]。
在满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后,欧洲等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节能减排以及材料、技术的改进。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的政府激励机制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
2.1.1 装配式建筑定义
根据《GBT 51129-2017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定义: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安装而成的建筑。其中,预制率和装配率是其主要评价指标。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主要有三个要点:第一,构件生产,即预制构件先用BIM等信息化软件经过整体专业化设计后,在预制构件厂进行标准化生产而成;第二,构件运输,即将通过维护、检查的预制构件从构件厂运输到施工现场的过程;第三,现场安装,即将预制构件通过现场机械连接以及对部分节点辅以混凝土浇筑,使之成为具有住宅要求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施工涉及三个阶段、两个场所,其建造过程如图2.1所示:
2.1.2 装配式建筑分类
根据应用材料不同,装配式建筑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主要由预制混凝土构件组成,这些构件在工厂生产和加工后被运送到施工现场。通过对预制构件的机械连接,并结合部分现浇混凝土建造而成,现在主要应用由于公共建筑中,如医院、学校、政府办公中心、机场等。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主要以钢构件(主要为梁、柱)作为承重结构的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空间布置灵活、集成化程度高,具有自重轻、承载力高、抗震性能优越的特点,安全、高效、绿色、可重复利用的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它现在主要用于工业建筑,如大跨度工业厂房。木结构建筑指承重构件采用实木或者胶合制做的单层或多层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耐火性和耐久性的缺陷,应用没有上述两种结构广泛,主要应用于旅游景点及园林景观中。
..............................
2.2 政府激励机制
从经济角度来看,“机制”是指多个子系统的总和以及每个组件的功能总和。根据系统理论的相关论述,机制是一种用于管理的工作模式,它能够反映各组成部分之间影响的内在机理,在工程领域内,机制是一套复杂的理论系统。
激励机制可以理解为主体为了使客体积极参与自身发起的活动,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建立起主客体之间有机联系,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期望积极行动,以实现各自的目标。也就是说,客体通过实施各种激励措施来做出符合双方意愿并最终满足双方共同需求的行为选择,从而让客体接受自己的建议[63]。当然,主体的这种激励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客体的需求满足后,原有激励机制就失去了动力,主体要使其继续某种行为,就要不断的完善激励措施和规范激励关系,以稳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里。主体所做出的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机制”。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的激励机制的三大要素:①主体,即实施激励机制的行为方;②客体,即激励措施的接收方;③激励内容与方法(激励原则、目标、手段),即主体为了使客体接受自己的某种行为而采取的活动,以上三个要素构成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只有这样,客体才能真正产生长期行为。
2.2.1 政府激励机制主体
本文中政府激励机制主体即政府本身。当然,这里的政府是一个宽泛的名词。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政策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客观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建设单位应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建筑单位已经意识到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主流,这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推广和应用预制建筑是其必要的社会责任。但是,建设单位作为理性自然人,自身利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路径。因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施工单位有一定的选择倾向。出于上述主客观因素考虑,这就要求政府出台有效的政策来规范建设单位的活动。另外,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地位在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自己的行为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还很小,一直处于被选择地位。上述原因决定了装配式建筑市场的低迷,建设单位将自身利益作为首要目标,缺乏责任意识,无法满足社会效益需求。所以,政府作为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主体的同时(即激励机制主体),还要积极激励建设单位和消费者参与到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中去。
...................................
第 3 章 我国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的问题产生 .......................... 233.1 我国装配式建筑现有财税政策 ................................ 23
3.1.1 我国装配式建筑现有税收政策 ......................... 23
3.1.2 我国装配式建筑现有财政政策 ........................ 23
第 4 章 装配式建筑政府-建设单位演化博弈研究 ................................... 31
4.1 主体界定 ............................. 31
4.1.1 政府 ................................. 31
4.1.2 消费者 ........................... 31
第 5 章 补贴条件下的装配式建筑政府激励机制研究 ............................ 46
5.1 模型建立 ........................... 47
5.1.1 基本假设 ..................................... 47
5.1.2 非对称信息模型 .......................... 48
第5章 补贴条件下的装配式建筑政府激励机制研究
5.1 模型建立
5.1.1 基本假设
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包含多个方面,本节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传统现浇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共有的部分,即共性成本,主要表现为项目必须支付的成本,如人工费、土地出让费和材料费;第二部分是确保装配式建筑特性而额外支付的成本,即特性成本,如为建筑新风调节系统、废物回收和智能系统、节能保温建材等支付的费用。同样,消费者购买装配式建筑而支付的费用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了满足刚性需求而支出的费用,这是最基本的费用。还有就是为了满足舒适度、绿色度等某种特性而支付的费用。为了使文章浅显易懂,本章节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重点研究和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基本变量和假设如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发展初级阶段,政府需要出台建造活动相关的新政策、新条例和有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建筑市场的主导作用。
本文基于政府的视角,构建了不对称信息和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委托代理模型。模型分析表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消费者的购买水平和建设单位的应用积极性都会对政府补贴政策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模型及结果对比分析可以得到降低建筑市场上不对称信息的程度可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
(1)本文对国外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激励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梳理了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行财税政策,同时也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提供了参考。
(2)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建筑市场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市场失灵、利益冲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受阻的原因,为政府的行政调控指引方向。
(3)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的相关主体进行界定与分析,以政府和建设单位为博弈双方,构建了双方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参数设置值,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4)在政府和建设单位博弈行为的基础上,将消费者引入模型,建立了基于政府-建设单位-消费者三方参与的委托代理模型设计以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政策目标的激励机制,并根据模型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