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学的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该论文主要研究建筑物、建
本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学的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该论文主要研究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等,今天 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学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鄂西民俗建筑装饰元素的现代运用——以福沅老年公寓建筑设计为例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经济飞速发展带动全球文化交流加剧,虽然中华民族独特的古老东方文化魅力也逐渐吸引着各国人们前来探究,但是大部分的情况是许多诸如新中央电视台大楼、国家大剧院、“东方之门”等越来越多的充满争议的现代化建筑在我国土地上林立。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冲击下,我国的现代建筑显得如此薄弱,一味追求形式,忽略了对建筑文化的表达,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许多现代感强烈的建筑作品却是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品,我国本土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飞快流失。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缺乏科学性的规划和盲目的开发旅游资源,将富含精神物质文明的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破坏,使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创伤,只有传承和发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文明,才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归属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保护和传承鄂西民俗建筑装饰文化,使中国的现代化建筑具有民族性、特色性。
本课题通过详细的理解与分析鄂西土家建筑的装饰元素的材料,图案,色彩以及吊脚楼建筑结构等特点,将传统文化建筑符号进行提炼,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筑装饰风格和结构并有再生的可能性。不仅能良好的保护鄂西民俗建筑,也为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为现代新兴地域性建筑的建造提供理论依据,建设发展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
1.2研究现状述评和趋势
通过大量长期的论文资料收集及调研后发现,针对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符号在当今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面的文章还是很多的,例如北方的四合院,徽派民居等民俗建筑的研究,这些都已经有相当多的完整的资料,对保护当地传统民俗建筑与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鄂西民俗建筑上分析装饰元素运用的论文和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将装饰元素作为完整的因素透彻分析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加之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记载,更增加了深入研究的难度,而鄂西作为巴蜀文化中巴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
吊脚楼曾经辉煌的荣耀不代表着它只是一个具有认识价值的活化石,她是文化的载体,不仅属于历史文明,更是属于我们现在的文明,这种人间仙居其诸多经验都为研究人类建筑与聚落景观的提供重要方向。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许多文明古国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国外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十分重视,起步也比较早,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欧洲文化意识中普遍的树立了对历史文物和文化传统的尊重。自19 世纪下半叶起,就有了相关条款和宪章,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英国对古城镇建筑的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二战期间,德国许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小镇被炸得面目全非,对这些受损的小镇,工作人员是在废墟中将残片挖掘出来进行标号,然后对照相关图纸拼凑,尽管由于原材料是石材,这样的可行性比较大,但是国外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可见一斑。
20世纪中期开始,许多国家将传统城镇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归纳列入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保护景观河遗址的风貌与特征的建议》中提出“环境”的概念,1972 年又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随后各国相继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本国的乡土建筑与聚落遗产。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方案时,会自觉的将传统文化元素提炼,运用到设计中,以此希望能传承传统文化底蕴,使建筑具有更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如世界着名建筑师史蒂文·埃利克,其许多作品是传统和创新错综复杂地,相互依存,其设计的建筑最终的创新是源自传统以及对传统的重新阐释。
第二章 鄂西民俗建筑装饰元素的演绎和历史沿革
2.1鄂西民俗建筑装饰元素的起源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延续有目共睹,长久来一直在一个较单一的体系中发展,总体来说,体系形式变化不大,但这种较单一的体系经过历史积淀却把传统中国建筑营造的精神及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质反应的淋漓尽致。在先秦和两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定型,中国古典美学也进入其发端期。这个时期,中国建筑的坡屋顶,木构支撑结构成为建筑构成的既定因素。已经形成了基本格局。外来建筑一经传入中国就被迅速的本土化,明清时代西洋建筑的构筑物更多的成为园林中的“玩意儿”,众多砖石“无梁殿”不是被埋在地下就是被埋在木构建筑样式的躯壳中,而金属制品只是木结构建筑中的小小构件和加固材料。
木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成要素,构木为巢,这也是由我国地域气候决定的。木材的工艺和技术影响我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形象,自然的成为了装饰的主要载体,因此繁衍而生的民间工艺木雕,由之前的不自觉的行为,渐渐因人类审美的提升而成为一门艺术,并有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民俗建筑的代表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历史悠久,其中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图 2-1)。鄂西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外形优美独特,具有民族特色,以其特定的建筑结构依山而建,与绿叶相互辉映,与自然融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不仅汇集并保留了少数民族的风貌,还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神,通过发展与演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建筑作为装饰元素的载体和民俗文化的载体,它的结构特色、建造形式,外观营造都会与当地风俗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鄂西民俗建筑的装饰元素又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民俗文化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影响了本土民俗文化的发展,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2.2鄂西建筑装饰元素运用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物质文明成果,但经过长期的积淀,传统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如图 2-5)等精神文明成果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伴随着中国传统建筑的不断发展,鄂西民俗建筑装饰元素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可以称作是中华民族装饰文化的一座宝库。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同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样,鄂西民俗建筑装饰元素运用历程是经过居民长期的生活观察、提炼和选择,去除糟粕,取其精华。由于大山是居民生活的摇篮,人们只能靠自然生存与发展,与山林共生,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与建筑的关系上,首先是共同生存,然后是开发利用。所以土家族建筑文化质地淳朴,就地取材,将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简化成各种富有寓意的纹样形式,与自然共栖,动物植物完美结合,形成奇妙有特色的装饰纹样。
土家族人对吊脚楼的装饰非常讲究,常见的地方有门窗、屋脊、山墙(如图2-6)等部位,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在建筑选址、造型装饰都大有讲究,层次丰富,体现出灵动之美。在装饰色彩上也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色泽,部分地方采用土红、土黄、钴蓝和天蓝进行点缀,使整个建筑古朴又清丽脱俗,原生态与大自然交融一体,诗意盎然。
土家族的吊脚楼装饰文化味道浓郁,从很早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人类爱美的天性决定了装饰艺术文化的产生。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地认识不断加深,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工具逐步改良,人们开始对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改造,经过一段又一段时期的打磨,形式美感由此产生了。建筑是和人居生活最密不可分的构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化自身的生活环境,让生活更舒适,建筑装饰业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一直处于炙热化的状态。很显然,这是因为精神的需求带来的,但是条件的进步,工具的完善为装饰的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手法下各式各样的工艺对建筑装饰又起到推动作用,给建筑的面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运用现代的工艺手法,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享受。
鄂西土家吊脚楼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建筑装饰艺术丰富多彩,体现了不可磨灭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特有的装饰方式使建筑物产生独特的视觉感受,除一般的修饰粉刷外,几乎利用了一切工艺手法,动用一切材质,对每一个构件作不遗余力的修饰。并利用多种彩绘手段,加上某些材质(如青砖、琉璃瓦、白灰、麻石等)固有色泽,造就出一种气象万千的装饰效果。”
第三章 鄂西民俗建筑装饰元素的特点..............14
3.1非语言表达的特点..................14
3.2鄂西民俗建筑装饰运用场所..............15
第四章 鄂西民俗建筑装饰元素在当今建筑设计的应用.........31
4.1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运用中的困境.............32
4.1.1缺乏时代性的认同...............32
第五章 福沅老年公寓建筑设计方案.................44
5.1项目概况...................44
第五章 福沅老年公寓建筑设计方案
5.1项目概况
该项目选址位于宣恩县。在恩施市城风景如画的青山碧水之间,此处山水相依,风景秀美,交通便利,闹中取静,是建设老年公寓比较理想的选址,占地面积 25 亩,总建筑面积 11917平方米。
为了更好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颐养天年创造良好的环境,福沅老年公寓将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养老机构,引进先进的护理服务理念,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出巨大贡献。新机构的建设根据相关市场理念建议,设计力求建设一个以人为本,以老年人为核心,具有优美绿色景观,相关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浓厚的文化与现代化的养老机构(图 5-1、图 5-2)。
第六章 结语
鄂西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适度借鉴和运用,传承和发展,可以提高建筑的识别度,可以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土家族吊脚楼蕴含了深厚的建筑艺术,并在装饰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其顺坡就势、就地取材、顺应自然的理念和建筑营造模式对当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建筑装饰文化蕴涵着各地民族与文化深刻的意义,将所有的自然的、民俗的、传统的文化相融合为,取其精华,最终一代代流传至今,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也是有其存在的道理,鄂西民俗建筑吊脚楼结合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运用当地原材料,其建筑工艺和相关小品都富有浓郁的装饰文化,属于民族的文化,具有可识别性。
研究鄂西民俗建筑的装饰元素,能够尽可能深入的保护原有的民俗文化和内涵,可以拓宽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思路。居住文化不是封闭的,是可以延续的、创造再生的,建筑装饰元素蕴含着古人创造和审美的最本源的精神,通过认真分析其形式和文化内涵、地位和意义的,结合现代的构成手法和视觉传达系统理论去研究,发掘和提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装饰元素精华,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审美有机的结合,逐步形成完善现代中国建筑装饰元素的系统,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装饰提供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独特装饰魅力,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装饰文化元素,让传统民居的人居环境获得更新鲜的活力,实现特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建筑学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自贡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民间建筑艺术活跃在社会文化领域之中,是文化的组成之一。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和生活气息,呈现出劳动人民质朴的思想与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期望。它穿梭时空与历史相伴,是研究民俗生活的重要文物,也是民族文化的丰富宝藏。
四川自古乃巴蜀富庶之地,孕育了巴蜀地区绚丽多彩的古典文化风格。以长江为纽带的四川盆地,经历上古大禹导江、杜宇化鹃、神秘三星堆,再至秦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从而开创了蜀地新篇章,富庶之地带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繁荣,文化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巴蜀大地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人们的生产方式及意识形态皆受到影响,同时受影响的还有民俗民间艺术。这是一种意识文化形态,有别于纯粹的艺术思维,它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其文化意蕴与功能不容忽视。
自贡西秦会馆是四川会馆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西秦会馆建筑装饰,不仅是对建筑的研究,更是自贡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自贡西秦会馆建筑装饰与四川民间建筑装饰、陕西民居建筑装饰之间的联系,来找出西秦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在理论层次丰富了四川地域文化,总结出四川民间文化中的精髓,在长足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审美观,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是一份有力的“证据”,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工艺等都展现着民族魅力。本文在研究中对西秦会馆建筑装饰进行分类整理、绘制,从其中分析出自贡地区文化特征、审美价值取向,探索天、地、人及人与社会相互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图形分析法,从形制和文化内涵为出发点,希望对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
1、川南地区会馆建筑装饰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寄此为以后的会馆建筑研究提供一些较为详细的材料。
2、西秦会馆的建筑雕饰艺术为人们认识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文化、发掘其精神内涵提供了资料。
3、宣传西秦会馆,其作为川南地区具有代表的会馆建筑之一,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借此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绵薄之力。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964年5月颁布的《威尼斯宪章》是一部具有保护意义的国际公约,全称为《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该宪章致力于保护古代建筑及其遗址,指出了建筑作为历史文物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将其视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中国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伊东忠太先生(日本)于20 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对中国现存古建筑调研之后获得数据编撰而成的,是早期关于中国古建筑装饰的经典之作。该书上部份结合中国建筑的特征及产生中国建筑特点的地域、人口等要素,对中国建筑史进行了分期的阐述;根据中国建筑装饰的分类与结构,比较深入地总结出了中国古建筑装饰产生及延续的理由、装饰纹样应用原理以及特色的装饰细节等。本书下部分主要是提供用于理论分析的各类信息,当中包含了着者现场拍照、拓片、实写实测获得的各种重要图片资料,其中很多图片资料目前都是很少见到的。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历史上关于建筑装饰类的书籍比较少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营造法式》,它是官方制订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范本,这是迄今为止古代存留下来的最完整、最全面的建筑技术书籍,其中提出将建筑装饰与建筑构件相结合,不单独设置装饰构件。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窦季良的《同乡组织之研究》从乡土观念、组织衍变、集体形象、功能阐述等方面对同乡组织及其会馆展开了全面论述,翻开了会馆史研究上的重要篇章。该书研究范围主要以西南的四川为主,且以移民会馆重点,故能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梁思成自30年代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后,运用科学的手法来对古建筑研究,在50年代中期编撰出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建筑及装饰艺术的《中国建筑史》,书中罗列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建筑史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大量的文献和实际考察结合,总结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各个时代的特点和成就。虽未单独列出章节对会馆进行研究,但却也提及会馆,由此可见会馆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西秦会馆建筑建置概况和建筑装饰成因
2.1自贡市地理及城市建置
历史上因盐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城镇约有百余个,自贡市便由此而来。自贡市位于四川省南部,釜溪河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素以“千年盐都”享誉海内外。其盐业发展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 76~88 年)。在公元 2 世纪时又以“富世盐井”、“大公盐井”设富世县和公井镇,也就是后来的荣县与富顺县。至明清时期两县盐井连成一片,称作富荣盐场(图 2.1),为四川三大井盐产场之一。清代咸丰三年,因为太平军建都南京,以长江为界控制了南方大部地区,淮盐无法北上,于是清廷令“川盐济楚”,促成自贡走向兴旺发达,也使自贡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四川精华之地”。1939 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政府为方便税收与盐业调配而设自贡市。在两千年盐业发展中,自贡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的道路,可以说盐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是自贡这个城市形成和成长的推动力。
2.2 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的经济文化背景
2.2.1 盐业繁荣
随着清朝赋役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地中走出来,走向市集与城镇,从事商业活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城市就成为了流通系统中的重要节点。自贡地处川南腹地,近两千年的采盐历史使其以“盐都”之美称享誉全国。清代初期全国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来到自贡地区寻找商机。有泾阳商人“之蜀、之陇、之鄂者,十居其六七”,其中尤以陕商为代表活动最频繁。商帮来往穿梭在该地区,在围绕着盐业采集、运输、销售一系列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兴隆的盐业经济派生出发达的文化,使得“自流井”地区成为相对集中繁华的区域,这些表明盐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达,为自贡地区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地域条件,在城市建设、民俗民风、戏曲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盐”的印记。故而由自贡得天独厚的地理与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建筑布局、造型、装饰及建筑文化内涵等,都是盐业经济繁荣下的产物。可以说经济的繁荣是决定会馆建筑出现的根本因素,二者相辅相成。西秦会馆的建筑艺术即是大盐商与盐业工人们的需求与价值体现,也展示着川南地域建筑与外来建筑在艺术和技法上的融合过程。
2.2.2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明末清初的大规模移民入川后与土着居民混居,面对陌生环境,乡土之情成为了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纽带,通过几十年的修生养息,移民们在聚居之地修建住房,建商铺,造庙宇。一方面,移民们将故乡的建筑风格带到了异乡,使得他乡再现本土文化之风采。繁荣的经济使得大量外来人口到此经商,也吸引着文人骚客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的到来丰富了民间文化,不断打下夯实的基础,促进着南北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如西秦会馆底楼有石柱础支撑,正脊两端装饰龙行瑞兽,建筑浑厚质朴,有着典型的西北风格建筑;另一方面,移民们背负着不同的文化风俗,进入川地求生存、求发展。影响他们观念的不仅仅只有自然环境,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移民之间文化的融合。在两者条件的作用之下,移民与移民、移民与土着居民之间求同存异,共同谋求发展,使得文化及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受到南方建筑风格影响,也受到北方和中原建筑装饰风格之影响。交相辉映之下的西秦会馆建筑装饰有着北方纯朴敦厚的大气,也有着南方晶莹剔透的婉约。
3 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类型···········13
3.1 石雕········13
3.1.1 石雕及种类···············13
4 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36
4.1 西秦会馆建筑装饰题材之时代性·············36
4 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
4.1 西秦会馆建筑装饰题材之时代性
4.1.1 装饰艺术发展及清代装饰艺术特征
早在彩陶文化阶段,纹样和图形装饰就十分发达,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纹样与图形渐渐的演化成为汉字、绘画与装饰图案。中国古代装饰艺术明显的特点都是由纹样来表现。而纹样则是一个概括性称呼,它含了所有物体外表的纹饰和雕饰;它是装饰的基本属性,其特点可概括为功能、符号、审美三方面。在装饰艺术的发展史中,以题材的演变引领着其不断变革。以新石器时期来讲,抽象连续的“几何图案”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纹饰。人类将自身面对的直观事物形象以简单提炼,在集体群居的时代赋予习惯的特性,创造出几何纹样;秦汉至南北朝,装饰中又出现大量动物纹样,由于受到自然与动物的威胁,自身科技发展又有限,故人们将凶猛的动物装饰到物件上,崇拜并渴望这种神秘的力量。如汉代“四象”之说,也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对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动物。唐到明清,装饰纹样以花草植物为主,被称作装饰图案的“植物期”。该阶段人们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使得以前无法解释的自然都有了新的认知,而不再对不了解的现象进行盲目的崇拜,而是利用自然,将其作为审美的对象来美化生活环境,所以植物这类大自然的天然产物就占有了主导地位。
清代是封建体制非常完善的时代,凭借着康乾盛世所积累的财富,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建筑装饰风格表现上也愈加繁缛、华丽,纹样被用于家具、瓷器、锦缎、服饰、建筑等各种物件上,装饰题材步入“综合期”,传统的几何、动物、植物、人物都成为了“装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材料与技术的革新,反应生活内容题材也被纳入其中。以建筑为例,传统的建筑表现出的艺术表现力,不仅仅只是反映在建筑形制上,而是把各类单体建筑组合,用特殊的样式将其联系围合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在这个围合立面里,不仅把雕刻、彩绘等装饰形态包含其中,也将自身想表达的思想融合进来。这种经过了以人为基本审美对象的艺术加工,包括有各种美化成分,表达了独特的视觉方式和装饰理念。
总结
本文从自贡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入手对盐商阶层修筑的西秦会馆建筑装饰进行详细调研与分析,以会馆建筑装饰的分布、题材、表现特点深入剖析,探寻出西秦会馆建筑装饰受到“儒释道”思想影响,得出了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特征与明清时代主流建筑装饰相一致的特征。又结合自贡地区移民文化、戏曲、盐业等因素,探寻出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等,分析出会馆建筑装饰是为了迎合自贡地区盐商阶层审美观念所创造的,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寄托着他们对美的无止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西秦会馆建筑装饰在会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西秦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个性特征与审美表现形式,是对传统建筑艺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放弃了前人惯用的围合立面分类法,以创造工艺为准则进行研究,把建筑装饰带入整个建筑之中,以建筑装饰题材中的“意”为创新突破点,深入探析了建筑装饰的意蕴,在从“意”到“蕴”的升华中,找寻出了类似于柱础(图3.18、图3.19)、斗拱(图3.26、3.27)这些明显带有地域色彩的建筑装饰。如在中殿之上斗拱的昂部件以大象为题材,在我国古建筑中相当少见,极富西南地区建筑装饰特色。再加上笔者绘制归纳的各式图样,以建筑的整体构造为基础进行具象剖析,能对建筑装饰产生较强的认同感,从而总结出会馆建筑装饰图案的魅力与内涵。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的精妙之处,其种类之多,样式繁复,数量巨大,远远超过其他同时期的会馆建筑装饰,短短的几万字确实难以容纳如此信息量巨大的会馆建筑艺术,本文作为对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间,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力量加入到对西秦会馆建筑装饰研究中来。借此万分的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一定虚心接受意见,不断努力学习,让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略)
建筑学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山西阎景村李家大院建筑装饰纹样研究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山西自明清500 年以来,由于经营盐业及票号等商业,形成了一个颇有规模的晋商群体,在拥有巨量财富的同时,也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私人宅院。这些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晋商宅院,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建筑遗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政府逐渐开始修缮其中的一些宅院,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些有着浓郁山西文化特征,极其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渐渐地引起了人们广泛地关注。由于这些建筑本身高度凝聚了先人们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古建筑、装饰、文化、艺术等领域均具有不可多得的研究价值,也逐渐为许多研究人员所关注。
在地理位置上山西处于蒙古高原以南,在漫长的发展中,山西的民居建筑经过了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双重洗礼,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影响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形式,充分的显示出中国人的创造性智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居住习惯和审美情趣。李家大院建筑装饰纹样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礼仪、风俗习惯等中国思想精神的影响,形成了纤细繁密、外雄内秀的装饰风格。由于李氏家族子孙有留学的经历所以李家大院与山西其他巨商豪宅相比,在建筑风格与气质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相比较当时的建筑似乎有点西洋化。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晋南临近陕西、河南,曾经是晋商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但是目前在这一区域相对完整的大宅院是极难寻觅的。然而李家大院作为目前保存尚完整的一座晋南商人宅院,其以高房合院、雕梁画栋、精工实料略胜一筹。在历史、科学、文化及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多重价值,应该予以更大的重视、更广泛的研究和更好的保护,有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其次,通过整理分析李家大院建筑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阐释当时人们对装饰艺术的实用性和鉴赏性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最后,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当地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创新设计,这对开拓李家大院的旅游市场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1)通过介绍李家大院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人物及建筑格局总结出李家大院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风格产生的背景;
(2)论述李家大院中西合璧的建筑,李子用院和李大全院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
(3)搜集一定的文献和资料,归纳和总结李家大院的建筑装饰纹样,对李家大院砖雕、石雕和木雕纹样的风格分类、形式美及构成法则、文化内涵等做详细的剖析和研究;
(4)最后一部分为实例设计,以李家大院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纹样作为设计元素,将这些设计元素应用到旅游产品当中,对李家大院旅游产品进行创新设计。
2 山西阎景村李家大院的概况
2.1 阎景村李家大院概况
2.1.1 李家大院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在历史上山西的富商巨贾不计其数,到了明清时期,晋商经济实力雄厚,烜赫一时,在全国各地都遍布着他们所创办的商号、票号。很多晋商发达以后喜欢在自己的家乡建造高宅大院,从而晋商大院就形成了。谈到晋商大院,不得不提的是无比灿烂的晋商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晋商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晋商大院是晋商文化在物质上的载体,是山西富商巨贾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另一种体现。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史上的晋商现象显得非常独特。随着社会大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我国相继出现了名噪一时的“十大商帮”,主要有晋商、山东商、徽商、宁波商、洞庭商以及粤商等等商帮,从这些不同商帮在资金积累、所办票号及商号的数量、存活时间的长度及涉及范围的广度等方面上来看,晋商毫无争议的是作为最具竞争力的商派。晋商的发展从明朝初年开始,它在历史上活跃了大约五百多年,这种现象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在同一时期活跃在世界上的还有着名的犹太商人和威尼斯商人,而晋商完全可以与其相媲美,可以看出晋商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西南运城市万荣县的阎景村(如图 2-1),其所在的万荣县,位于黄河、汾河这两大母亲河的交汇之处,也是晋陕豫的交汇之处,是黄河的金三角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万荣县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之地。阎景村位于万泉、荣河、临晋、猗市四县的交界处,是晋南一带的商贸重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小手工业、商业零售也很发达,寸土寸金,并且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热情厚道,待人非常地和善。
2.2 李家大院的建筑格局
李家大院在布局上因受到儒家“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影响,宅院主次分明,居住观念严格地按尊卑长幼安排。在装饰造型上秀气、浑朴,房架不高,非常朴实,环境舒适幽雅,一般厅堂是装饰的重点,檐下有彩绘或精美木雕,显得庄严典雅。建筑上有各类题字,旨在自省和劝诫,这也是受晋南文化所影响。
李家大院所在的地区为黄土堆积的高原,各个院落大体上沿着阎景村东部沟道的两侧建造(如图 2-2),南北两边为院落,中间作为街道,直通村东关大门,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群。大院总共占地约 125 亩,原有 280 间房屋,20 组院落,现有 146间房屋,11 组院落,另外还有李氏祠堂及花园遗址等。大院在院落布局上多以北方传统的四合院为主,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建筑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多呈二进、三进式四合院格局。
2.2.1 四合院落群简述
四合院落群分布在阎景村东部的沟道两旁,与阎景村的主街道相通。大院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三进南四合院落和二进北四合院落。四合院落群是李家大院老院建筑的主体部分,院内的房屋大部分是二层阁楼式砖木结构的建筑,不仅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而且设计十分精巧。四合院落群中现存年代最早的是李道升院,其余的院落均建成于民国时期。
3 大异其趣的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