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区域村镇住宅气候适应化研究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4 15:20:25

[摘要] 第一章 绪论1 1课题背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住宅量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住宅量大面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在逐年增长(图 1-1),至 2012 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 37.1m2/人[1],农村住宅总建筑面积达到 237 亿平方米。2012 年农村农户施工房屋建筑面积为 10.55 亿平方米,超过了城市住宅商品房的销售面积 9.84 亿平方米[1],农村住宅的新建房屋面积和人均住宅面积均高于城市住宅,农村住宅建设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各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农村居民主观的幸福感。但令人忧心的是,目前农村新建住宅出现了城市化建设的不良倾向,其原有的环境特色与气候适应价值正在逐步消失,新建农宅既无地方特色,又无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中不止一处的推倒重建、千村一面的城市型新村“规划”,导致我国很多地区新建的农村住宅缺乏地域风貌特色,不论东南西北,到处都是混凝土盒子(图 1-2)。据统计,目前中国平均每天减少 70 个村落[2],其中伴随着历史文化村落和乡土建筑的消失。若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新农村建设”将不是一场“建设”,而是对中华文明的“摧毁”。此外,新建的现代农宅亦缺乏对室内热环境的基本关注。丢弃了传统建筑中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特点和精华,简单的构造致使现代农宅热工性能很差,主要体现在北方农户冬季室内温度过低、南方农宅夏季室内闷热潮湿,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室内热环境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增加采暖与空调的能耗。如图 1-1 所示,2000 年以后农村住宅的电能消耗增幅显着,明显超过了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幅。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可知,我国农村地区的商品能消耗正在以每年超过 10%的速度增长,商品能在农村地区用能比例由上世纪 80 年代的不足 20%增长至 60%[3]。如果农村住宅的室内环境和用能模式都达到城市住宅标准,则农村住宅用能甚至有可能超过目前城市建筑用能总量,这将使我国已有的能源紧缺问题雪上加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住宅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当今我国农村正处于相当于发达国家大约 30 年前的状况,发达国家村镇建设的经验可以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村镇建设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文脉的延续,建筑材料可以根据气候、地理等条件,尽可能采用传统的材料,使人们的乡土情感通过建筑物有所反映,但是室内的设施则充分运用一切现代化的文明。此外,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城乡经济差异小,一些初投资较高的可再生能源、注重节能的新技术能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应用[12]。韩国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农村传统专题村”的建设概念,即:利用村子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资源,加入市民的体验及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农村与城市交流,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地区活性化、保存农村文化 。目前韩国一共有 170 个专题村,如以传统民乐为主题的戽斗村、以传统黄土文化为主题的黄土村,以文学家李孝石及其着名作品《荞麦花开》为主题的平昌村等等。相对于发达国家村镇建设中的高技派,印度、埃及、越南、伊朗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国情相近,在农村住宅中多采用低技术手段,更倾向于研究传统建筑的室内环境,分析其气候适应性策略,并将其与村镇建设结合。运用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来满足人的舒适性需求,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


第二章 潮汕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查


2.1 背景介绍
民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建筑类型,从民居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人们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审美观念、技术成就及地方特色等[66]。“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几千年来不断的衍生变化,它反映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67]。秦汉以前,百越文化在浙闽粤一带占主导地位,干栏建筑是百越文化的重要特征。秦汉以后,因汉族南迁造成中原与百越文化整合,使得北方的合院建筑形式进入南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衍化,形成适应南方自然环境的“厅井”建筑模式[39]。厅井模式民居所在地区的文化主体是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汉文化的分支,明清时期儒家礼制已渗入潮汕地区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建筑上首先表现在大量宗族祠堂的造型上,大量南迁移民入潮后,聚族而居并遵守礼制耗费巨资修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建筑形制充分体现了中轴对称等儒家文化的特征。从爬狮、四点金等古老的民居建筑的处理手法上也能明显看出潮汕民系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坚持与固守。爬狮(又称“下山虎”)和四点金是民居最基本的平面单元,其称谓来自其建筑形状,屋顶山墙为硬山顶,整栋建筑前低后高,因其形如张开大口、蓄势待发的狮虎,得名“爬狮”。在爬狮的前面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房压角的四合院,“四点金”就是因其四角各有一间形如“金”字的房屋而得名。在潮汕农村地区爬狮民居形式较为普遍。广府地区农村住宅也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称之为“三间两廊”[66]。
………


2.2 调查方法
笔者于 2008 年 7 月至 2008 年 9 月及 2010 年 7 月,分别走访了广东省汕头市的外砂镇华新村、凤翔街道坝头镇、潮州市的潮安县古巷镇古二村和枫二村、潮阳市的司马浦镇大布下乡等 12 个村落,通过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农村住宅现状。共收集了 48 份潮汕地区村镇现有住宅的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了被调研住宅的建筑布局、住宅类型的比例、建筑围护结构的材料及构造做法、当地常驻人口的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人口增多、土地紧张是城乡发展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潮汕地区人均宅基地面积有限,现代农宅由单层向多层发展是主要趋势。另外,在平面布局上,潮汕地区现代农宅出现两种趋势:一是沿袭传统爬狮住宅或四点金的布局,中间设厅堂,两侧为卧室或其他功能房;二是住户完全摒弃了传统建筑的模式,凭着对城市住宅的了解和印象来模仿设计。根据上述发展趋势和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特征,可将潮汕地区现有农村住宅归纳为如下四类。
……….


第三章 潮汕地区典型农村住宅热环境实测........ 30
3.1 引言........ 30
3.2 测试方法........ 32
3.3 住宅 A 室内外热环境 ........44
3.4 住宅 B室内外热环境........ 45
3.5 住宅 C 室内外热环境........ 48
3.6 本章小结........ 70
第四章 潮汕地区农村居民热舒适调研........ 72
4.1 引言........ 72
4.2 调研方法........ 72
4.3 热环境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74
4.4 调研结果分析.........75
4.5本章小结........ 78


第五章 潮汕地区农村住宅气候适应性优化策略


5.1 引言
建一次新房是许多农民一辈子仅一次的事情,要花费一代到两代人的大部分积蓄,而农民在住宅中生活的时长远大于城市居民,本来改善居住条件是件好事,但如果建成后发现新房室内热环境、光环境不佳,将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重建房屋或者置换房屋都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别农宅在建设时为提高住宅的使用面积而取消了天井,但是仍遵循传统习俗北墙不开窗,结果可想而知,一层房间几乎没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白天都要依靠开灯来解决照明的问题,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暗室,给使用者从心理到生理都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第三、四章的综合结果表明,目前潮汕地区三类主要的农宅夏季的室内热环境有60%以上的时段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热环境的要求,亟需优化,优化的重点在夏季防热和半开放空间的营造。根据前期的研究可知,适宜的半开放空间应当是顶部有遮阳,四周不密闭,兼顾了遮阳和自然通风的空间。因此,本章将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分析结合的方法,重点从遮阳设计、改善通风和隔热分析等三个方面入手提出现代农宅的热环境优化策略。
………


结论


针对我国农村住宅从传统住宅向现代农宅转型的过程中缺少系统性研究的现状,本文以潮汕地区农宅为研究对象,以建筑与人对气候的适应性为切入点,探讨湿热气候条件下现代农宅的室内热环境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潮汕地区农村住宅作原型分析和特征提取,并就其能耗构成和建筑热工设计特点进行探讨。1)现代农宅有由单层向多层发展的趋势,同时天井、敞厅等半开放空间逐渐消失,现有农宅可分为传统单层住宅、传统型有天井低层住宅、传统型无天井低层住宅和城市型低层住宅等四类;2)潮汕地区农村居民夏季的主要降温方式有自然通风、风扇降温和被动蒸发冷却,平均每户的风扇拥有率大于 3 台、使用时间长达 6~9 个月/年,空调的拥有率仅为 5%;3)潮汕地区农村住宅单位面积年耗电量仅为 10.3 kWh/m2,夏季降温用能 1.53kWh/m2•a,其中,使用空调的住户是无空调住户的 5 倍,有半开放空间的住户不足无半开放空间住户的一半。
(2)对传统单层农宅、有天井低层农宅和无天井低层农宅在夏、冬和过渡季进行室内外热环境实测。1)半开放空间夏季综合热环境优于封闭的室内空间,前者评平均比后者 SET 值低 1.6℃,最大差值为 5.2℃。传统住宅中的敞厅因其半开放的特性成为适应湿热气候的重要元素,天井辅助敞厅形成了综合热环境优异的半开放空间。但现代农宅由于天井深度增大,厅堂的半开放特性大大减弱,还会带来夏季过量热负荷和降低平面利用率的负面影响;2)可变的围护结构(敞厅口的布质屏风、天井上空的遮阳网)对改善潮汕地区传统住宅室内热环境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现代农宅并未继承。因此,现代农宅中夏季最强热应力(34.6℃)和冬季最强冷应力(10.4℃)大于传统住宅中相应的 33.5℃和 11.0℃;3)传统农宅外立面封闭导致室内风环境不佳(敞厅平均风速为 0.2m/s,卧室风速几乎为 0)。大多数现代农宅在一层厅堂保留了不开北窗的习俗,一层室内风环境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4)现代低层农宅屋面构造缺少隔热措施导致顶层房间的夏季平均温度比传统住宅高 1.1℃,冬季反而低 1℃;5)传统农宅中门窗洞口均设有固定遮阳以防止夏季过量的太阳辐射,但在现代农宅中遮阳处于缺失和无序的状态。
…………
参考文献(略)


建筑论文,农村住宅,气候适应,热舒适,半开放空间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