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产生都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建筑观的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就是为了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建筑观的特征
1.1 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本
生态建筑观是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建筑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建筑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生态建筑的出现不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选择性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为核心,同时也是居住环境的核心,生态建筑观关注的是人身心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最大化、最优化的方式利用自然,最小化、最低程度的改造自然。然而,生态建筑观所说的以人为中心,并不代表人类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它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以生态环境的健康为前提,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生态建筑,不是从“以人类为中心”飞跃到“以生态为中心”过程,要在发展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发展,生态建筑观需要“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本”的有机结合。
1.2 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地域是建筑存在基础,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地域一方面包括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包括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相适应,也要充分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征;各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地区建筑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生态建筑的地域性,是对本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是本地地域特征的充分体现。
3 生态建筑观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策略
为了能够确保建筑设计工作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在基于生态建筑观的建筑设计活动的开展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工具及技能才能够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基于生态观角度下的建筑设计技术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果缺少了建筑设计技术,必然会导致设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1 高效利用优势能源
在建筑施工建设中,一方面在强调建筑过程中生态环保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建筑设计中把各种优势资源的利用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充分发挥有力条件的辅助作用。例如:靠海比较近的建筑,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海岸的优势,像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建筑的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顶部安装风车利用风能,在建筑前方按矩阵排列安放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利用太阳能。
3.2 因地制宜,把不同的环境和建筑科学融合
地域的差异性特征,对于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筑设计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与不同的环境科学融合,不能只是简单的固定模式。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环境良好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建筑适应环境,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出发;第二,环境适应建筑,根据建筑方案的要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3.3 充分利用原生态能源
原生态能源的利用技术是生态视域下发展出的各类新型建筑的核心技术,这部分技术也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生命活力。对于原生态可循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原生自然能源都能够极大的为建筑提供能源供给。首先,太阳能可以作为建筑采暖、干燥、降温的能量来源,只用在房屋的窗户或屋顶上安装太阳能集热板,便能够很有效的获取这种自然资源。
4 建筑设计应用生态建筑观需要注意的因素
4.1 自然因素
从自然中发现原材料,并应用于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观的内涵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没有污染,最后融解于自然。生态建筑对环保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或施工地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科学融合,构建良性循环系统,此外,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其他对生态建筑有制约性的因素。
4.2 技术环境
发展生态建筑,要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最大化的减少因技术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3 社会环境
从传统的建筑业来看,存在着很明显的污染高、损耗高的问题。运用生态建筑观,把建筑的层次由单一变为多样化发展,涉及到众多科学领域,并在每个领域内始终贯穿生态学理论,在此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才得以完全实现。
结语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组成环节,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尤为重要。生态建筑观应用于建筑设计是当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它独有的优势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最优的方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