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4 14:37:06

[摘要]   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历史、宗教、民族、地域、气候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与日本也是如此。中日两国不同的地理环

  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历史、宗教、民族、地域、气候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与日本也是如此。中日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民族特征、信仰塑造出两国人不同的民族个性,当然也决定了中日古代建筑不同的设计特征。 本文通过对姬路城、金阁寺 、北寺塔以及虎丘进行实地考察来谈中日古代建筑。

  一、对姬路城和金阁寺的实地调查

  室町时代的代表建筑――姬路城。姬路在日语中指蚕茧,由于姬路城所处的姬山、鹭山两座山岗酷似蚕茧,故沿城方圆一带渐被人们称为“姬路”。它被认定是“日本第一名城”。由于它通体白色,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白鹭城。姬路城地理位置是在兵库县南部,其风格优雅,是日本非常重要的历史名城。

  姬路城结构十分严密,且防御工事修筑得精巧。最大的城堡主楼海拔92米,城墙上有打枪的小孔,屋顶上装饰着用来辟邪的■,城堡主楼被独特的系列防御墙精巧地连为一体。白色的灰泥墙,延绵的山峦相互映衬,让人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通过对姬路城堡的考察,我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姬路城堡有着非常发达的防御系统,至今都保存完好,其中有多处建筑被确认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财产,我不禁惊叹于日本城堡建筑的精致和战略防御的强大。

  对于金阁寺,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来自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在小说中,作者简直是竭尽所能地想象并描绘了金阁寺的美,他一直在强调,“人世间再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了”。当我置身其中,虽然只是远远驻足凝望,也被这沉稳、安静建筑所吸引。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好奇,为何其被称之为“金阁寺”,难道它真的全身被金箔包裹着吗?还未曾靠近它,远远的就被其吸引,它全身金色,静谧而又神奇,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就朝它走去。经过调查, 金阁寺的正式名称应该是鹿苑寺。但很不幸的是,通过当地人的介绍与进一步咨询,在1950年,由于一名僧人放火自焚使金阁寺完全被烧毁,而今我们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的。12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宫殿、佛寺、神社等建筑形态不断推向全国。此时的日本建筑不断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当然也有其自己的创造。举个例子,比如在寺庙佛堂中广泛使用天花板,柱子越来越细,枋子成为不可缺少的构件,等等。

  二、虎丘与北寺塔的基本介绍与建筑风格

  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在苏州3年之久,大大小小的古代建筑也去过不少,但我钟爱虎丘。对于虎丘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将他的父亲葬在这里,下葬三天以后,就有白虎踞于其上,所以称之为虎丘。虎丘塔,一座经久不衰、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它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大约五六公里。虎丘塔高约48米,是江浙现存唯一一座始建于五代的七层砖塔。虎丘建在山里,给人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味,而且山门建在山前,形成山藏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简直是妙趣横生。站在虎丘塔下,仰望这历经沧桑却依然雄伟的古建筑,惊叹于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与技巧。考察完虎丘塔,我又紧接着来到了报恩寺。报恩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相传是孙权为母亲吴太夫人而建的,古称“通玄寺”。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现大都称之为北寺塔,如今仍是苏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对景。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之间都有栏杆,底层有副阶。

  通过十几日马不停蹄地对中日两国古建筑的调查,我和古代中日的建筑大师们进行了亲切的友好交谈,得到了许多启发与思考。我想:人通过不断努力创造了建筑,那么建筑也反作用于了人。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我们,何尝不感受到一种幸福呢,既能见证并欣赏祖先呈现给我们的优美建筑,又能去创造更美的现代建筑。不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包含着我们的审美与追求,当然也一定成为能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对中日古建筑的思考

  (一)建筑造型的差异

  走访于中日两国的古代建筑,使我对两国建筑造型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来谈一谈中国的建筑造型。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造型多以斗拱、飞檐、以及多种形式的屋顶造型为主,从而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例如在建筑造型日趋发展并成熟的秦汉时期,伟大的工匠们修建出如阿房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到了魏晋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在原有的式样中又增添了许多建筑造型。还有如上文所介绍的南宋时期的北寺塔以及虎丘,虽造型巨大,加上檐角高举,但也着实宏伟、壮丽。但与中国稍显不同的是,日本建筑受禅宗的影响造型以简洁严谨着称并且十分能打动人心。纵观日本建筑,在我看来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会到一种质朴的感觉,设计得细致素雅,如姬路城:它白色城墙还有蜿蜒的屋檐,就好像是展翅欲飞的白鹭,纯白、亮丽,充满和谐的美感。

  (二)建筑造型的联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建筑造型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但日本建筑文化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唐朝时期尤为明显。在公元710~784的奈良时期,日本的寺庙以及宫殿直接仿造中国盛唐时期的建筑,如本次考察的东大寺、大安寺等。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方法就像积木一样,首先要用做好的零部件通过组合拼接而成。最重要的是,每个部件还可以直接互换使用,所以在当时建筑技术并不是十分发达的日本,通过模仿中国方法进行学习建造,也为日后日本本民族建筑的发展埋下伏笔。

  (三)空间布局

  古代中国处于封建时期,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当然这种思想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建筑的整体布局。例如位于北京的故宫,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显示出威严周正。受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日本在早期建筑设计上也是效仿中国的布局。在奈良时代的日本,许多寺庙都是按照中轴线排列的,并且左右对称。但到了13世纪,日本许多寺庙采用了不对称的布局,在原有的效仿中国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就如本次也进行实地调查的位于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其建造于飞鸟时代。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其中一侧靠近的格局。日本古代建筑从原来的对称到不对称的发展,在我看来不仅适应了日本特殊的地形,而且也感受到其向往自然、不拘泥与规整的整体布局。

  四、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共性与保护

  自古以来,中日建筑文化不断交流,相互影响。如今走在日本奈良的街头依然可以找到中国古建筑的踪影。当然,日本在学习中国古建筑的同时,也一定添加了其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当下,中国对古建筑保护愈发重视,通过合理制定计划、方案对古建进行修复,更有通过立法来保护古建筑。希望在经济日益强大的中国,我们都能重视古建筑的保护。

  五、结语

  我认为古建筑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它承载着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内涵。当今,古建筑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旅游业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历史,是古代文明的见证。在建筑的发展史上,中日两国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富有代表性的姬路城、金阁寺以及苏州北寺塔、虎丘进行实地调查和比较,进一步拓展自己对古建筑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调查,才能对中日古建筑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古代建筑,中日,古代,研究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