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推动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有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推动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的景观景象,高层建筑的建设十分之必要[1]。当然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防火措施,从而提高城市的安全指数和消防指数,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高层建筑火灾概述
对于高层建筑火灾而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蔓延速度快。高层建筑室内的可燃物质相对较多,如吊顶装饰、地毯、窗帘和家居等,并且其具有家较多的竖向井道,如排气道、电缆井、管道井、楼梯井、电梯井等,这些都会形成“烟囱效应”,导致火灾蔓延的速度加快。一般初期火灾的烟气水平,其扩散速度达0.31m/s,燃烧阶段则达0.5~0.8m/s,竖向扩散速度高达3~4m/s,如果高层建筑楼高达200m,烟气于阻挡情况下会在一分钟内从底层扩散到顶层。
二是人员疏散困难。高层建筑具有较多的楼层和较高的高度,一旦发生火灾,要想将被困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同时高层建筑竖井的空气流动相对畅通,如果发生火灾,则烟雾和火势具有较快的蔓延速度,降低室内可见度和人员疏散效率,不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
三是扑救工作复杂。对于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而言,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复杂的灭火设备,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灭火设施的作用。在火灾发生的初期,如果现场人员不会使用灭火设备,等到消防人员到达火灾现场时,可能无法及时联系水泵房和消防控制中心,并因火势猛、风大楼高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顺利开展火灾扑救工作[2]。目前我国消防举高车的高度多低于101m,并且建筑主体周围设有裙房,不利于登高车开展扑救工作。如在高温烘烤的情况下,玻璃幕墙会发生爆炸,导致外部消防人员难以靠近进行扑救工作,只能依赖室内的消防设施开展扑救工作。
二、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在高层建筑防火中的运用
新科技、新技术和新材料在高层建筑防火中的运用,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新科技的运用。分布式感温光纤系统主要是对高层建筑中电缆线的温度加以监测,如果电缆线温度超过设定温度值后,系统会发出报警信号,并对危险事故地点进行确定。电缆线和竖井通道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分布相对密集,并且电缆线具有较小的空间,难以及时散发出电缆线的运行热量,如果热量达到或超过规定数值后,将会出现变形与融化等现象,导致短路情况的发生。而分布式感温光纤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电线短路情况,提高电缆系统运行的安全指数,保证高层建筑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是新技术的运用。消防炮作为一种先进的灭火设备,其具有灵敏的反应和较强的机动性能,能够有效实现建筑的远程扑救,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的防护扑救工作中。对于高层建筑消防炮而言,其发射形式包括气动发射和车载发射,主要是以高压气体为基础,属于现代化的防火武器。消防炮包括气源、发射装置、火控系统、底座和供弹装置,其中火控系统涵盖了火控计算机系统、操控显示系统和消防炮控制系统等,其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对消防炮的发射、瞄准和装炮等过程加以控制[3]。此外,消防直升机技术的应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灭火救援效果,其具有空中灭火、侦查指挥和应急救援等作用。例如,将专用灭火装备加设在直升机上,利用其灵活与机动等特征进行空中灭火,从而达到灭火救援效果。同时火灾发生后,如果现场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达到现场,可利用直升机将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快速运送到现场,并将被救人员运送到安全地点,保证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由于我国在消防直升机技术方面尚未完善,大部分公安消防部队无法配备专属的消防直升机,仅仅只有少数航空消防站设有消防直升机。但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队为了应对严峻复杂的消防情况,强化各类灾害事故处理能力,消防直升机的运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是新材料的运用。为了避免火灾的发生,在选择高层建筑的装潢材料和原材料时,需要以防火为依据,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系统,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性。如美国政府通过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在选择装修材料与建筑材料时,应以耐火为主,如阻燃电缆、膨胀防火涂料和阻燃高温玻璃胶等,并且美国严格规定了超高层建筑中地毯、窗帘和家居等的选择[4]。此外,为了有效解决高层建筑逃生和消防问题,日本政府规定公共建筑需要选用标准的耐燃物,如酚醛泡沫等,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且燃烧后具有较低的发烟量,能够保护环境,降低安全隐患。
结束语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土地等资源日趋紧张,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高层建筑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消防安全问题,合理运用新科技、新技术和新材料,如分布式感温光纤系统、高层建筑消防炮和消防直升机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火灾隐患,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高层建筑的使用性能和整体质量,降低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