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阳建筑立面的发展历程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4 14:33:46

[摘要]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04-02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智慧的结晶,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04-02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智慧的结晶,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一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同时标志着它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精神面貌,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总体上看建筑主要造型分传统式、日式、西方式、中外结合式、现代式。

  20世纪以前沈阳传统建筑有故宫、福陵、东陵、南关天主教堂、太清宫、慈恩寺等一批建筑物,沈阳故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建造的皇宫,以前沈阳老城内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这“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建筑格局分东路建筑、中路建筑、西路建筑等3路,从建筑造型上看,具有满族原始风貌,其中的大政殿的八角塔形和十王亭的方块帐型,构成了“帐殿”式建筑模式,代表满族建筑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成就,是满族文化发展的产物。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沈阳出现了“日式”建筑,这些建筑大都是日本占领沈阳时留下的印记,大多位于和平区南五马路、和平广场附近,典型的有1919年建成的“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 1925年建成的沈阳原满铁社员俱乐部,1926年建成的“东洋拓植株式会社奉天支社”大楼,1929年建成的“奉天大和宾馆”, 奉天满铁铁道总局旧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公馆等。

  这些建筑造型,受到当时技术及其他条件的影响,采用砖结构,大多采用穹顶形,使街道立面形成轮廓清晰,起伏均匀或高度等檐的标准,风格鲜明,引人瞩目。

  20世纪20年代的“领事馆街”一带出现了“西方式”的洋派建筑这些建筑造型是西方建筑风格的借鉴,它们多数仿古罗马建筑中的横向三段式:基层台阶、门窗或柱廊、檐部制式和纵向三段式:突出中段、两翼对称的构图模式,设计中遵从柱式、立面装饰及各段式比例的标准化法则,夸张地表现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如1924年建成的“法国汇理银行奉天支行”为混砖结构的法式建筑,1928年建成的“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为欧式风格。

  民国初期,沈阳出现了以“大帅府”为典型代表的一批“中外结合式”建筑,像奉系军阀、政要的公馆、住宅。如“杨宇霆公馆”“万福麟公馆”“吴俊生公馆”“汤玉麟公馆”等,这些公馆在传统的四合院附近筑以洋楼,以崇尚唯美主义为时髦,各展风采,各具特色。提起“中外结合式”建筑,不得不提“大帅府”。

  “大帅府”始建于1914年,是原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的官邸及寓所。“大帅府”的院落是纯中国传统风格,而院落中的造型及商业立面造型采用的是西式风格。“大帅府”分东、中、西3个院落,内存仪门、会客厅、书房、花园、大小青楼、赵四小姐楼等建筑,建筑立面造型既有中国传统式,又有中西结合式,是沈阳“中外结合式”的典型代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现代式”建筑开始出现。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居住要求,立面选型根本谈不上什么特点,大多都是方方正正,所谓的“方盒子”式建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建筑理念逐渐替代了原有的固定模式,20世纪末开始,真正的“现代式”建筑才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诸如辽宁大剧院、博物馆、夏宫、奥体中心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

  辽宁大剧院、博物馆建于1998年,位于沈阳市市府广场,其立面造型简洁高雅、清新醒目、自然流畅,由于平面为不规则的曲线型,同时赋予大剧院、博物馆这两个艺术殿堂以浪漫的气质,大剧院屋顶采用叠落的弧形网架,轻巧别致,似围绕广场在旋转;博物馆屋顶呈叶片状,高低起伏,其中间设一个圆形的采光窗,并略向广场中心倾斜,整个建筑造型朴素无华,舒展大方。

  每个城市建筑造型的更新和发展过程实际就记载着城市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兴衰。沈阳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会是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城市的立面是一个城市的“脸”,而这张“脸”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城市的文化性,以及如何结合城市的特点来体现个性化。把建筑造型融入到城市的整体风格中是未来一个整合过程,沈阳的建筑立面造型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她将是一张造型完美、表情生动的脸。

沈阳,历程,面的,发展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