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的建筑概念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根据业主的设计要求,在架构出设计内容的诸多条件(参数)中选择了自己认为可以满足的特定条件,通过直接
传统的建筑概念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根据业主的设计要求,在架构出设计内容的诸多条件(参数)中选择了自己认为可以满足的特定条件,通过直接递出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图)来推动设计的进程。建筑师的操作对象是形而上的风格、形式、美学、空间与机能,而业主常关注的对象则是实体的外表、成本与市场性等。两者之间没有转化的机制,双方可能因为关注对象的错位而形成认知差距、违心的妥协与迁就,导致双方都感觉对设计内容的话语权与控制力不足。如果建筑师会应用BIM概念和技术,上述问题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我们就说说 为什幺就算是建筑师也得会BIM ?
请建筑师们平心静气的回想一下,当遇上了业主无休止的改图,每一次你递出的都是集结了你认可的设计条件所生成的最后答案(单一方案),而业主并不认同你给出的答案,却又讲不清楚他要的到底是什幺答案,这是双方专业能力不对等的必然结果。即使你一次递出三个方案,结果也差别不大。从这些改图经验中,是不是觉察到所有的修改或迭代都只涉及方案中一小部份条件的取舍,我要的你不要,或者你要的我不要,就像两个还没对上齿槽的齿轮,两边都动不了,什幺时候齿槽能相互吻合咬住,谁也无法预期。如果能有机会双方能在事先对设计案里所涉及的诸多设计条件进行选择和比对,共同过滤出双方都能合意的"条件集",形成比较具体的设计需求。在接下来的设计过程中,必然能为双方都节省大量的沟通时间和改图次数。
从经验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许多在设计中所应用到的条件或元素,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性或者互斥性,有的又具有选择性。如何把各种品类不同的设计条件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些可调整或者有发展性的替选条件集,我想这是不难办到的。但是,如果还用传统那种CAD二维图形做为传达设计内容的媒介,单是业主跟建筑师间的认知差距,恐怕就搞不下去了。尽早把三维模型应用在设计中,利用视觉回馈直观的沟通设计内容,比较容易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传达质量。如果给三维模型加上信息数据,同时跟专业技师们协同进行设计条件的过滤选择,可能是个更可行的新方向。
今后利用BIM技术生成三维信息模型,使得我们有机会能更接近把设计条件进行参数化,从不同参数内容(条件值)形成一些特定的替选方案,经由业主与建筑师共同过滤与选择出最合适的条件,双方的立场从对造转换成协同,最终共同确定的方案将更趋近各方的理想。不惟业主与专业双方对设计的话语权均得以提升,同时也减少设计方案中期修改或再度翻案的机会。综上所述,就是笔者要跟大家谈的 为什幺就算是建筑师也得会BIM ?希望能够帮到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