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户籍政策迎来拐点?一线城市郊区新城的春天来了

来源:建筑界编辑:许秀珍发布时间:2021-12-06 11:37:39

[摘要] 为了支持郊区新城的发展,上海决定实施差别化的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政策,给郊区新城开小灶,鼓励中心城区向郊区新城输血。


  超大城市要开放户籍了吗?

  最近,上海又放了一个大招。

  11月29日,上海市学生服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学生事务”,发布如下通告。

  据此来看,上海的落户门槛又降低了:从今往后,上海本地应届研究生,可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直接落户。

  其中,“五个新城”指的是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郊区新城,自贸区新片区指的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5个郊区新城的具体位置在这里

  也就是说,在五个郊区新城和临港片区落户,可享受与上海主城差别化的落户政策。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应届生如果想在上海主城区直接落户,必须拥有北大、清华以及上海本土的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名校的本科学历。

  注意要求是本科生,不是研究生哦。一般认为,这六大名校的本科,要比研究生更难考,可见上海对学历型人才的认定是非常严格的。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降低落户门槛,此前上海也曾对本科生放开落户,但仅限于上述提到的6所名牌大学。

  数据显示,上海在校研究生大约17.8万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大约6到8万人,这个人群数量可观,可以视为上海户籍放松的一个显著信号。

  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哪些信号呢?

  01 / 京沪户籍政策迎来拐点?

  第一个信号是,京沪两个城市前几年奉行的“瘦身”计划,正在迎来拐点。

  京沪在眼下这场全国性的“抢人大战”中,不愿意再扮演”人才输出“的角色,也要放低姿态,下场抢人了。

  其实不只上海,北京在今年也放宽了落户政策。

  2021年7月16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提出,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

  对于全市重点发展领域,面向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计划单列办理引进。

  什么才是“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北京人社局的回答是,目前是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南京大学这七所大学。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硕士及以上学历,那么你需要在北京地区的高校或者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双一流高校毕业;如果你是本科学历就想落户北京,那就必须得在上述七所名校毕业。

  当然,以上只是学历落户的基本门槛,在这之上,还得是北京重点发展领域需要的人才,如果你毕业于名校又在高科技领域的大公司工作,拿下北京户籍的机会就比别人大得多。

  02 / 这些城市纷纷为郊区新城“抢人”

  第二个信号是,郊区新城的春天来了。

  注意看,上海放宽落户门槛的6个片区,都是产业相对薄弱、人口密度较低的郊区新城。

  2021年2月,上海在《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

  “必须把新城高水平规划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命题,抓住“十四五”关键窗口期,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城发展”

  “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为了支持这五个新城的发展,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将加大对新城财税支持力度,实施新城范围内的市级土地出让收入支持政策,鼓励符合新城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从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向新城转移集聚。

  这说明什么?为了支持郊区新城的发展,上海决定实施差别化的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政策,给郊区新城开小灶,鼓励中心城区向郊区新城输血。

  而且,上海对这五个郊区新城的定位是“综合性节点城市”,注意看这个表述,它既不是“城市副中心”,也不是“卫星城”,而是功能完备、自我循环的城中城,与主城区相互独立、各自精彩。

  上海计划的是,到2025年,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

  目前,上海5大新城常住人口只有220多万。粗算下来,未来5年,上海至少要为郊区新城抢到140万人。

  这方面,上海是说干就干。早在去年,李佳琦和杨超越两位名人就在上海的郊区新城落户了。

  李佳琦落户的地方是崇明岛,杨超越落户的地方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二者都可以视为上海的郊区新城。

  可见,上海此次放低姿态抢人,主要就是为了给郊区新城强势导流。

  上海以外,广州、南京也开始为“郊区新城”抢人了。

  2020年12月,广州发布《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计划放宽入户门槛,只要是全日制大专、28周岁内、特定七个区(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一年社保即可入户。

  这波操作排除了中心四区,明显在为郊区新城们定向引流,鼓励年轻人参与郊区建设。不过,广州这个《意见稿》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

  2020年2月,南京市在《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城镇地区落户限制,持有上述四区居住证、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人员,可以办理落户。

  这说明,南京也在为郊区新城定向抢人。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啥这些大城市纷纷要给郊区新城导流?其实,都是有政策依据的。

  03 / 中央支持建设郊区新城,推动大城市多中心发展

  扶持郊区新城,中央对此早有部署。

  2020年10月,《求是》杂志刊发重磅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在“完善城市化战略”一章中,文章指出,

  1、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

  2、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2021年3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胡祖才讲了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几个长远规划,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郊区新城的期望,其中有一个表述引发关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超大城市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与周边中小城市、郊区新城等联动发展,通过推进交通一体化,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从《求是》杂志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郊区新城”这个词频频出现,越来越被高层重视。

  从“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这个表述来看,说明中央对大城市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支持大城市无限膨胀,而是要达到都市圈效应。换句话说,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聚集是可以的,但同时希望大城市能够发挥集散效应,把虹吸来的资源疏散一部分到周边区域,不要搞一城独大。

  我的理解是:中心城市要发挥好两个功能,有“集”的功能,也要有“散”的功能,先“集”再“散”,不能只“集”不“散”。

  这就和做生意一样,不能自己把活全揽了,要合理分工,先富带动后富,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而大城市资源外溢的方向,国家也指明了,就是郊区新城和周边中小城市。

  由此,我国城镇化的风向标就明朗了:

  大城市要克制扩容冲动,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低,必须瘦身,非核心功能向郊区新城和周边小城市转移,实现共同富裕。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郊区新城”是有前置条件的,那就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要满足这些条件的郊区新城,才能参与“多中心”的构建。

  有产无城的工业园、有城无产的“睡城”、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小城,可能不在此列。(城市进化论)

  以上就是建筑界快讯频道为您带来的“京沪户籍政策迎来拐点?一线城市郊区新城的春天来了”的内容,建筑界快讯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建筑行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

京沪户籍政策,一线城市郊区,城市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