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历史建筑,研究下中国寺庙建筑布局

来源:建筑界编辑:建筑界发布时间:2021-11-02 16:28:12

[摘要]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寺庙,不乏有现在还保存完好的建筑。中国寺庙也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的瑰宝。接下来我们盘点下中国寺庙建筑布局。

  穿过古道,走进寺庙。

  在氤氲的香炉面前,虔诚膜拜;

  在幽淡的檀香味中,寻觅清净;

  在缥缈的木鱼声里,搁浅纷扰。

  眼前千姿百态的佛像,

  庄重,慈悲,宁静。

  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有多少人了解寺庙的布局呢?

  【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寺庙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方丈院等。

  一、山门

  一入寺院,便是三门殿,也称“山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二、钟楼、鼓楼

  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正所谓晨钟暮鼓。

  三、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正中即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棒人(“竖三世”里的“将来佛”,准确的应当叫“弥勒菩萨”才对。由于他还没有交班,所以还没有成“佛”,要等释迦牟尼寂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降临人间,正式升为弥勒佛。)。

  弥勒菩萨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了。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韦驮菩萨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四、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

  第一种坐佛。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为“成道像”。

  或者: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这是“说法相”。

  第二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zhān)檀(tán)佛像”。

  第三种是卧像。释迦牟尼涅像。释迦牟尼入寂钱向众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最为著名。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zàng)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

  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zàng)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不雅音骑龙。

  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手执如意,神态庄重,坐骑为六牙白象。应化道场为峨眉山。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以伽蓝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

  西侧为祖师殿,常见禅宗寺院。供奉自己的初代祖师。

  四堂,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1、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

  法堂的中央设案桌(讲台)和法座,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2、照堂,在法堂之后,因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3、讲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4、经堂,僧众念经之所,也是寺院图书馆。

  四台,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

  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1、戒台,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为僧众受戒之所。

  2、乐台与拜台,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

  3、高台,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

  罗汉堂,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院。

  4、戒台,是僧徒传戒的地方,简单的说的就好像考试场或者说毕业典礼似的,僧人们晋升的时候要在这里授戒,授戒和持戒是大乘佛教中律宗的主要修持方式。

  禅房,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监院、方丈院,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大斋堂,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

  藏经楼,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cáng)佛经之用。

  【其他布局】

  一、廊院与群房 ,装饰与接待之用。

  二、供养塔

  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

  三、放生池

  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

  四、经幢

  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

  五、佛塔

  中国寺庙初期受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

  佛像、庙宇、铜铃、木鱼和诵经声,

  唯有这里最能将万千杂念放下,

  也唯有这里最能让人明白,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要做的,就是活在当下。

  以上就是建筑界建筑频道为您带来的“考古历史建筑,研究下中国寺庙建筑布局”的内容,建筑界建筑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二级建造师考试,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

历史建筑,中国寺庙,建筑布局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