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建设如何注重生态保护?专家齐聚为成都出谋划策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9-27 11:19:58

[摘要] 9月26日下午“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学术对话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专家、学者们从生态本底保护、生态价值转化、建设运营机制、科技手段赋能等层面给成都支招。

  9月26日下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专题论坛之一,“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学术对话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蓉城,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智慧力量。专家、学者们从生态本底保护、生态价值转化、建设运营机制、科技手段赋能等层面给成都支招,现场掀起理论与案例的思想交锋。

  保护生态本底

  构建城市通风廊道

  “我主要从5个框架体系和大家分享我对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一些建议。”下午论坛活动中,第一位登台演讲的嘉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教授开宗明义,他指出,公园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尊重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征,要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要与当前我国“双碳”目标相契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善用空间资源。

  在林坚教授的分享中,“生态本底”成为关键词。“成都多元的自然地貌,形成了现在城镇-千里沃野-绵延丘陵-壮美山峰构建的公园城市自然地理格局。”在点赞成都优越的自然环境之余,林坚建议,成都应建设山水林田有机互补的公园城市,尤其要保护好城市的生态本底,这其中包括要保护好龙门山生态屏障及龙泉山城市绿心,保护好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大力“引绿入城”“引风入城”,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提升城市气候的舒适性。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本底保护,成为演讲嘉宾的共识。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汪小琦也认为,公园城市建设要注重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基底,“要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强化水生态修复,推动提升生物多样性,整体构建开放贯通的生态网络格局。”演讲中,他通过案例展示提出了上述看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坛现场,来自深圳的一组数据让现场听众连声点赞——2020年深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5天,优良率达97%,全市灰霾天数为3天。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司马晓看来,公园城市建设要有系统构建的思维,应该突出生态绿化,另外,“公园城市的营造,应该朝着更自然健康、更公平共享,更魅力独特,更人文关怀的目标迈进。”

  采取资本运作

  巧用科技手段赋能

  “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一些因素,比如发展导向、价值导向、空间支撑、路径保障、目标导向等,这些因素都关系到公园城市是否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邢忠教授认为,公园城市建设,须从更为广阔的区域视角出发,“在建设过程中要与多层面的空间规划体系相结合,这样才有助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有助于城乡生活品质提升。”

  邢忠授通过他和团队参与的一些案例进一步剖析公园城市的建设逻辑。他认为,在构建公园城市过程中,要做到思路转变,在前期规划环节就要综合考虑到一个区域的资源、产业、空间、交通、人口、治理等因素,做到前瞻布局。

  演讲环节,参会嘉宾纷纷进行观点“亮剑”,然而,一个并非纯生态领域的话题被抛了出来——钱从哪里来?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本运营方式引发大家的探讨。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闵希莹提出了她的“解决方案”:“公园城市的建设与运营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应该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公众,要引入多元建设和运营主体。”

  那么,闵希莹所言的“多元参与”如何实现?据她分析,公园城市建设要对社会组织赋能,比如,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公园城市运营,设立公园城市种子基金,要调动公众的力量,鼓励居民参与到公园、小微绿地的选址、设计、改造、运营、提升的各个环节中,还要调动和激励市场力量参与进来。“可策划和举办多种适度盈利性活动。”闵希莹进一步举例,比如,挖掘公园城市的健康内涵,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挖掘教育功能,为青少年提供户外研学;挖掘文化内涵,开展公园文创活动;挖掘社会互动功能,引领新消费模式,“公园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其中发生的多元活动,要让空荡荡的空间成为真正充满记忆和归属感的场所。”

  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旭带来了一场技术味儿十足的观点分享,他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应该强化“智慧城市”理念,可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智慧化手段去赋能公园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实现新场景、新消费、新经济、新产业的培育。(红星新闻)

  以上就是建筑界快讯频道为您带来的“公园城市建设如何注重生态保护?专家齐聚为成都出谋划策”的内容,建筑界快讯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建筑新闻热点的内容,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

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城市公园发展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